《新青年》民主诉求之特色(5)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将欧洲近代化进程简约为“解放历史”,固然传神,却未能完整把握其真实全景。一部欧洲近代史,不仅是从中世纪桎梏下获得解放的历史,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层面新文明建设的历史。即以《新青年》特别推崇的法兰西为例,自18世纪启蒙运动和大革命以降,在摧毁专制政治、抨击神学蒙昧主义的同时,又致力于三权分立的共和国体建设和“人民主权论”、“社会契约论”等民主理念建设,均实绩煌煌。陈独秀等人对此是有所了解的(当然,了解的深度有限),陈氏在1917年的一则通信中指出:“革命者,一切事物革故更新之谓也。中国政治革命,乃革故而未更新。”23其说亦可谓切中时弊。但陈氏等人自己的用力重点却仍然在“革故”(破坏旧的),而不在“更新”(建设新的),这是因为时势将正面的民主建设的可能性挤兑得无地存身。当时北洋政府的当道武夫,可以派军队包围国会,强令议员“选举”某大帅任总统,更遑论其他。所谓法理、议会、共和等等,全然被军阀、政客玩弄于股掌之上,此时讨论具体的民主建设,无异于对牛弹琴。宋教仁(1882—1913)、梁启超等在此际热衷于议会民主、政党政治的实施,不是以悲剧告终,就是以闹剧收场。有鉴于此,《新青年》的民主诉求,着重于抨击旧政治、旧文化,呈“解放型”而非“建设型”,也就是势之使然了。
《新青年》民主诉求的“解放型”性格有种种表现,一如力主增强对旧世界的“抵抗力”。陈独秀曾以此为题向国人作号召,称“抵抗力者,万物各执着其避害御侮自我生存之意志,以与天道自然相战之谓也”。又说:“万物之生存进化与否,悉以抵抗力之有无强弱为标准。”24他又将笔锋转至对中国现状的分析:
吾国衰亡之现象,何止一端?而抵抗力之薄弱,为最深最大之病根。24
他还把国民抵抗力视作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所谓“美利坚力战八年而独立;法兰西流血数十载而共和,此皆吾民之师资”24,号召国人仿效美、法,通过反抗旧制度、旧文明去赢得新制度、新文明。
《新青年》民主诉求的“解放型”性格,又表现为“破坏偶像”的提倡。陈独秀专门写过《偶像破坏论》,在分析宗教偶像之后,用力解剖专制政治偶像,指出“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陈氏发出呼吁:
破坏!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宗教上、政治上、道德上、自古相传的虚荣,欺人不合理的信仰,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25
“破坏偶像”说风靡了五四一代新知识分子,他们确信,“旧象愈推破,人类便愈进步”,西方因为“破坏偶像的人多,那影响所及,便成功了宗教改革,法国革命”。11鲁迅此论,颇能代表当年新知识界的思想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