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民主诉求之特色(7)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4
《新青年》的民主诉求,是外铄的、激进的、批判的,又由此形成“观念突进”的鲜明特色。
试看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在《新青年》(包括在其前身《青年杂志》)上刊载的推崇西方激进民主的文章,便会发现,他们议论的 重点并不在共和国体、议会政治等民主的结构性、操作性层面,而在“民权平等”、“主权属于人民”之类高调民主理念,即所谓“人类之得以为人,不至永沦奴籍”。而对民主理念的渴慕和大力宣扬乃是辛亥革命以后的现实所引发的:民国的国号,共和的国体,并不能确保民主的实施和社会的进步,李大钊(1889—1927)在民国初年发出悲叹:“哀哉!吾民瘁于晚清稗政之余,复丁干戈大乱之后,满地兵燹,疮痍弥目,民生雕敝,亦云极矣。”28(P6)陈独秀于1916年则说:“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29又进而认定,共和国体的巩固等政治根本问题的解决“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这,种觉悟在政治层面分为三步:第一步,国民普遍认识“国家为人民公产”;第二步“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第三步,多数国民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29他的结论是:
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29
近世国家主义,乃民主的国家,非民奴的国家。民主国家,真国家也,国民之公产也,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者也。民奴国家,伪国家也,执政之私产也,以执政为主人,以国民为奴隶也。30
总之,陈独秀等人民主诉求的重心,已从国体、政体等具体政治建制层面,转向民主政治内在精神的探讨,认为中国最缺乏的正是此种精神,以致种种进步的社会运动一再遇挫,于是,把唤起国民的人权自觉视作当务之急,故将思想文化运动推上前台,其逻辑是“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31。这种动力,上承严复“开民智”的呼吁,梁启超“新民说”的探索,而在五四时期则以民主与科学相结合的“理性启蒙”、文学革命、伦理革命以及“改造国民性”等形态得以展开。因此,广义的五四运动被看作“新文化运动”,这在当时已成共识。与《新青年》齐名的刊物《新潮》,在出版宣言中,便称自己从事的是“文化运动”32。孙中山1920年初给海外国民党同志致信,正式提出“新文化运动”概念,并对其给予高度评价: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33(P347—348)
以观念变革为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十分必要,这不仅是孙中山等中国革命家的认识,1919年至1921年间在中国讲学的杜威,也有类似看法。他在一次演说中总结“辛亥革命相对失败”的原因是,“政治改变过分超越思想上和道德上的准备;政治革命是形式上的,外在的;在有名无实的政体革命兑现以前,一定要有一次思想革命”27(P273)。在这一意义上,《新青年》民主诉求的“观念突进”特色,不仅有其产生的必然性,而且有着重大的实际作用———在缺乏民主传统的中国作民主观念启蒙,这对于现代中国民主的进展,可谓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