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民主诉求之特色(8)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新青年》是五四时期宣示民主精义的主要阵地。《新青年》的民主诉求:,是中西文化相激相荡的产物,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处在艰难困顿关

  当然《新青年》民主诉求的“观念突进”特色,,又埋伏着问题———当年的民主先行者们,大都隐约有一种文化决定论倾向,以为观念解放即可导致民主实绩的降临。对于这种文化决定论倾向,五四时期正在北京讲学的杜威有所觉察,他在几次演说中指出,民主(当时译作“民治”)因素分政治的、民权的、社会的、经济(生计)的四个层面34,又把社会问题分为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的三类,而三者中经济问题最重要“经济生活是所有各种社会生活的基础”,35。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1872—1970)来华讲学,也论及于此。《新青年》作者们对这些提示有所领悟,陈独秀在《实行民治的基础》一文中录引杜威“民治主义四层次”论说,并表示赞同“杜威博士关于社会经济:(生计)的民治主义的解释,可算是各派社会主义的共同主张,我想心存公正的人都不会反对。”36但陈独秀对于实行民主的经济前提并未作深入讨论,而在“人人都有直接议决权”、“人民直接的实际的自治与联合”方面加以发挥,可见其注意力仍然在政治的和观念的层面。后来,他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一文中,强调了经济基础问题,他说“什么:是政治?大家吃饭要紧。”但论述过于简单。鲁迅的《娜拉走后怎样》这一著名演讲,指出妇女解放并不是从旧家庭“出走”即可了之的,根本点在于经济权的获得,这“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激烈的战斗”37。应该说,这是当年的清醒、深刻之见,但并未引起广泛的注意。

  《新青年》所代表的五四时期的民主诉求,是外铄的、激进的、批判的、观念突进的。与此相联系,其民主诉求还是精英式的,大体限于新知识界圈子之内,尚未真正深入到大众实际生活层面,转化为国民生活方式。这些特色由那一时代中国的历史条件所铸就,又对中国此后大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发生影响,其优长与缺失,至今仍然时隐时显地呈现,使我们有必要正视、解析,以作出正确的取舍、扬抑,这便是我们在纪念五四80周年之际,要对这一论题加以探讨的原因。

  ①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称陈独秀“冲决一切现象之罗网,,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顾虑。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转自《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方向》《历史研究》,1979年第3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