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封建”概念的形成及中国历史分期的(10)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东京学派的前田直典(1915—1949)于1948年撰《古代东亚的终结》一文,把中国、朝鲜、日本组成的东亚视作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并比较三国的历史进程:
东亚各国中,中国的古代在九世纪前后结束,而同样事件见于十二、三世纪左右的朝鲜和日本。换言之,在东亚的日本和朝鲜虽然石器时代的结束和中国有大差,古代统一国家的形成期亦有七、八世纪以上的相隔,但到了古代的结束和中世的开始,相差已缩为三、四世纪,而到了近世,曰本和中国更几乎处于平行位置。[24]
前田直典批评内藤湖南、宇都宫清吉、宫崎市定等京都学派的中国史分期说(即宋以后近世说),前田氏认为,唐以前属于古代,宋以后是“封建的中世”。由此,在日本的中国史学界形成两种历史分期说。
谷川氏总结道:
从一九四○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日本的中国史学界就各个时代广泛展开了争论……讨论涉及到各个方面,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基本动机,即怎样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中国史……在研究方法上,不论是否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许多人采用社会科学方法……
总之,这时期的自由讨论为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带来了巨大成果。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最突出的表现在历史分期问题上。历史分期是从总体上把握历史体系的有效方法,但时至今日,日本学术界还和一九五○年代一样,两个流行的历史分期法在并行使用。即在为了解决历史分期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尚未得出结论的情况下,争论就结束了。[23]
综上可见,在日本的中国史学界,中国历史分期也是一个悬而未决、异说并存的问题。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是对“封建”概念的把握有分歧。东京学派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泛化封建观;而京都学派所论“封建”,则坚持古义与西义的通约。当然,日本史学界主流没有采纳泛化封建观,而在“封建”本义(封土建国、封爵建藩)与feudalism西义(封君封臣、采邑领主)相兼容的基础上,使用史学术语“封建”,保持了学术概念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