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封建”概念的形成及中国历史分期的(9)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作为汉字文化圈一员的日本,古来即接受中国古典词“封建”,近代又借用此汉字词翻译feudalism,“封建”演为普世性的历史时代专名,其内涵

  (三)社会史、经济史的分期视角

  日本东洋史学也有从社会的或经济的角度对中国史作分期。如前田直典的《东亚古代的终结》将中国史的三段落表述为:

  古代の奴隶制

  中世の农奴制

  近世の自由劳动制

  其分期的主要标准是基层民众的身份状况。

  日本的经济史学界也用力于中国历史分期,如东京大学教授加藤繁(1880—1946)去世后由门生编定的《支那经济史考证》,将中国经济史分为五期:

  (1)战国以前,实行封建制度,贫富差距小,虽有工商业,但以农业为主;

  (2)秦汉至唐中叶,郡县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竞争风盛,贫富悬殊,朝廷重农抑商;

  (3)唐中叶至明末,均田制崩溃,土地兼并严重,工商业发展,货币经济发达;

  (4)明末至清末,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增加,往昔自给自足的中国与国际经济相连;

  (5)清末以后,机器工业兴起,与外国经济关系愈益密切,但因政治环境不佳和外国资本压迫,不能顺利发达。[21]

  一桥大学教授村松佑次(1911—1974)的《中国经济的社会态制》[22],认为中国经济结构自有特性,不能套用西方的“封建的”、“近代的”等概念。

  (四)京都学派与东京学派的中国史分期之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的中国史学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问题展开过多次讨论,形成京都学派的“宋代近世说”与东京大学“历史研究会派”的“宋代中世说”的对立,二说长期辩论,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对中国封建制度的认定,这成为“京都学派”与“东京学派”在中国史分期问题上的主要分歧点。

  谷川道雄为《战后日本的中国史论争》所写《总论》说:”点燃中国历史分期论战导火线的是前田直典。”[23]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