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封建”概念的形成及中国历史分期的(3)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二、“封建制”定位与日本封建社会分期
(一)日本封建社会定位之两说
中国的世界史论著,多把仿效唐制、确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的大化改新视作日本封建制的开端,如《世界通史》称“公元六四六年的大化改新,是日本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标志”[3]。
一篇日本史论文称“大化改新是一次封建性质的社会变革”[4]。
中国学者撰著的《日本史》将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二:
第一,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
第二,建立中央集权制。……把原有氏姓贵族统辖的大小诸国,置于中央的直接控制之下。“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均受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的影响。[5]55-56
这里所陈列的两项内容,表明日本已走上中央集权国家道路,《日本史》由此作出的结论是:大化改新是在日本历史上发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运动,日本由此进入封建社会[5]57。
这些以实行中央集权的大化改新为日本封建制开端的论说,大体都是以泛化封建观为准绳作出的判断。
与前说另成一格,日本史学界多认为大化改新突破了古代氏姓制、部民制,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集权制度,借鉴唐制,实行国、郡、里制,这正与“封土建藩”义相背反,应称“帝权扩张时代”。到平安末期,律令制及班田制解体、庄园制形成,封建制方得以萌动。[6]
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正式进入“初期封建制”,室町幕府、江户幕府延续并发展了封建制,至明治维新方终结此制。
明治八年(1875)福泽谕吉大体勾勒出日本史的分期轮廓:
最初是国君亲自执政,以后则有外戚专权,或是权柄转移到将军的幕府,或落于陪臣之手,或又归于将军之门,逐渐形成封建割据的局面,直至庆应末年。政权离开王室以后,天子只是徒拥虚位而已。[2]22
日本史学界的历史分期,基于对“封建”的古典式理解,即在“封土建国”及其引申义上界定“封建制”,并与英语feudalism含义(封土、领主)相通约,从而把幕府主持下的封国制的出现,视作日本“封建制度”的端绪。明治十年(1877)田口卯吉撰《日本开化小史》,将日本的封建制从镰仓幕府成立时说起,理由是那时具有郡县制性质的国司制度崩溃,封建性的武门政治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