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封建”概念的形成及中国历史分期的(7)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三、“封建制”定位与日本东洋史学界的中国历史分期
“封建制”界说的定位,也对日本史学界的中国史分期起到指针作用。
(一)“东洋史学”及内藤湖南的中国史分期近代以降,日本把世界历史划为“国史”、
“东洋史”、“西洋史”。日本史学家那珂通世(1851-1908)是此一划分的先导者,他于明治二十七年(1894)提出“外国历史二分”建议,明治二十九年(1896)那珂氏拟定高等师范学校校则的地理历史专修科规程,对历史作“本邦史”、“东洋史”、“西洋史”三分。那珂氏还指出,中国史为东洋史的主要部分,是与西洋史相对应的世界史的一半。
日本对中国史的研究积淀深厚,其东洋史学界关于中国史分期多有论说,影响较大的是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内藤湖南(1866—1934)的分期说。
内藤湖南强调日本是“中国文明圈的一员”,他颇用力于研究中国文明史。内藤氏未从社会形态着眼,而以中国文化的内生、外拓和外力影响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尺。
内藤氏的《支那上古史》将中国历史分作四期,另有两个过渡期:
第一期 有史以来到后汉中期(上古)
第一过渡期 后汉后半期到西晋之前
第二期 五胡十六国到唐中期(中世)
第二过渡期 唐末到五代时期
第三期 宋元时代(近世前期)
第四期 明清时代(近世后期)
内藤氏的“宋代近世说”尤为引人注目,其要旨是:宋代贵族政治没落,科举官僚政治确立,出现城市由军政堡垒向工商中心转变的“城市革命”,世俗市井文化发展,土地自由买卖成为定制等等。这些特色显然与“封建社会”的固有内涵“封土封臣”、“领主经济”等相背反。那珂通世、桑原骘藏等赞同内藤湖南的宋代近世说。
小竹文夫承袭内藤分期说,力辟宋以后为封建社会的观点,认为宋代开始的近世,土地私有权业已经确立,没有封土制,官僚制发达,贵族特权身份因科举制而没落,文风颇盛(不尚武),租佃制中土地契约普遍存在。小竹氏的结论是,宋以后的中国社会大异于西方中世纪封建制和日本的武家时代制度[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