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封建”概念的形成及中国历史分期的(6)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坂本氏说:
武家政治统治的时代,称为武家时代,如果由社会的基本结构来说,也可以称为封建时代,但是在长达700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文化形态,都产生了种种变化。现在一般都把这一时代,大体上分成中世与近世两部分,每部分又分成二三个小时代。[12]167
也就是说,日本的“中世”及“近世”合称“封建时代”。坂本氏认为,近世,也即江户时期的幕藩体[12]281制,“堪称最完善的封建制度”。这表现在:
以将军和大名、直属武士的关系为中心,武士与武士之间都有牢固的主从关系……士农工商都有固定的身分……每个人都被牢牢地固定在自己应处的位置上,不准错离一步。
这种封建关系是幕府凭借强大的实力和巧妙的策略而强制推行的,是依靠对分封土地的完全统治权和社会阶层间固定的秩序而紧密维持的。[12]281-282
在幕藩体制下,领主臣服于将军,通过分封的形式,取得领地的合法权限。坂本氏还指出,“幕藩体制”一名,袭用中国制度中的藩王、藩镇等名称[12]281-282。而“藩王、藩镇”是由中国广义封建制派生出的专名,指受封王侯及割据性颇强的地方势力。
日本的中世史学者,涉及历史分期,所使用“封建”一词,也都兼顾了此一汉字词的古义和feudal2ism的西洋义。而“封建制”的界说得以定位,其前后的历史段落也就明晰起来,整个日本史的分期轮廓毕现。
近代以来,日本史学界主流是在“封建”本义(封土建国)的基础上使用此一史学术语,并与欧美中世纪史学研究主潮相对接的。少数日本史学家(如讲座派)信从泛化封建论,但有京都学派拨正。纵览日本史学界战后五十年关于“封建制与近代化进程”的讨论,所言“封建”多兼通古义和西义。20世纪60年代,日、美学者研讨近代化问题,认为日本是欧美以外成功实现工业化的惟一国家,原因之一便是日本前近代的“封建制度”,其官僚组织、合议制、教育普及等等,提供了近代化的前提条件。这里所说的“封建制度”,便是指的公武二元的幕藩体制。
20世纪末,一些日本学者进而指出,中古的封建制为近代化的生成提供了某些先决条件,因为,封建制在本质上重视法律的权利和义务,多少助长了近代法的成长。封建领主专注于土地所有与地租的征收,故商人、制造业者比在专制政治社会有更多的活动范围和保障。[13]
这里所说的“封建社会”指欧洲中世纪、日本中世及近世的领主分封制,而非指中国秦汉时期至明清时代的社会形态,秦至清代的社会形态被这些日本学者排除在“封建社会”之外,而另名为“专制政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