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日封建制“酷似”的发现

辛亥革命网 2011-04-25 00:00 来源: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内容提要 前近代的日本的社会实态,与中世纪欧洲相似,与欧洲的封建制度的特征相似,日本的幕藩制是东洋版的封建制度。这是19世纪中叶以

  如果说,中国的中古及近古(秦汉至明清)从主流言之,是一个非封建的时代,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大相径庭,那么,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其中世(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及近世(江户时代)的国体、政制,乃至经济结构,与远在亚欧大陆另一端的西欧封建制却颇有相似之处。应当指出,这完全是一种自在性类同,并非彼此影响的结果。而且,在长时期内,欧日双方皆不知有类似自己的对方存在。直至19世纪中叶以降,当我们这个星球从分散走向整体,欧日社会结构的相近性才逐渐昭然于世,但日本人不是此一奥秘的发现者。江户幕府锁国二百年,日本人私出国门即犯死罪,故只能坐井观天,当然不会知晓自国政制与西洋中世纪类同。而最先发现这种相似之处的,是幕末进入日本的西洋人。

  一、英国首任驻日公使欧卢柯库(阿礼国)的观感:日本是“东洋版的feudalism”

  以1853年美国培理舰队撞开日本门户为端绪,日本被动“开国”,外使入驻是“开国”的题中之义。欧美使节带着西式目光观察远东的日本,不乏比较史学睿见。

  (一)英使欧卢柯库的日本观察

  1858年7月,美国与日本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14条,其中一项内容为美国在日本设领事馆。同年8月,英国也与日本签订类似条约,英国也可在日本设外交机构。

  安政六年(1859),英吉利外交官欧卢柯库(Alcock,Sir Rutherford1809-1897中文名“阿礼国”)来日。此前,阿礼国于1843年任英国驻中国厦门的领事馆一等秘书(在任四个月),1844年任福州领事(在任一年六个月),阿礼国夫妇与时任福建布政使、后因撰写《瀛环志略》而闻名的徐继(1795-1873)相过从,1846年任驻上海领事,1856年任驻广东领事,直至1859年转任驻日本总领事兼外交代表,1860年升任初代驻日公使,文久二年(1862)归国,以后又出任驻中国公使,至1871年引退。阿礼国是一位长期旅居中国和日本,对东亚社会有广泛了解的西方外交官。

  一个可资比较的现象是,阿礼国在中国滞留长达二十余年(1843-1859,1865-1871),对中国社会有详细了解,但他从未提及清代中国与中世纪欧洲相类同。此外,在阿礼国之前半个世纪,英国使臣乔治·马戛尔尼(1737-1806)于1793年访问乾隆时期的中国,马戛尔尼及其随行人员的日记或游记中描述的“中国制度的实质”是:“在中央帝国各地,地方官吏代表皇帝,同时施行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他们就是皇帝:‘百姓的父母’。他们贯彻皇帝的旨意,而且往往容易做过头,因为做过头是不受惩罚的,而违抗谕旨则会受到严惩。”马戛尔尼使团看到的是一个与欧洲中世纪封建制不同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官僚社会。与马戛尔尼18世纪末叶、阿礼国19世纪中叶的中国观察形成反照,阿礼国在859—1962年的日本观察中,作出的结论是——日本与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酷似”。

  1863年,阿礼国依据自己的三年(1859-1862)在日经历,撰写了名为The Capital of the Tycoon:A Narrative of a Three Years Residence in Japan(2 vols,New York)的日本滞在记,1949年山泽种树将此书大部分译为日文,题名《日本滞在の三年间》。后来山口光朔以《大君の都》为题全译该书,1962年岩波书店以上、中、下三册出版。“大君”是德川将军的一种称号,近世日本与朝鲜间的外交文书,以日本大君与朝鲜国王相对等。在日本“大君”之上有“天皇”;朝鲜是中国的藩属,朝鲜“国王”之上有明朝(后来是清朝)“皇帝”。

  欧美各国关注并记述日本的社情、历史,已久历岁月。如美国早在1784年出版的小学地理教科书里即介绍日本,其书1814年的第17版讲到,“日本的政治实行专制主义,天皇对臣下操生杀予夺之权”,这显然是把处于虚位的天皇混同于掌握臣民生杀予夺之权的幕府将军;还有些记述把日本织丰时期的军事强人织田信长(1534—1582)当作“皇帝”或“日本の天皇”。可见,直至19世纪上半叶,西方对日本的认识尚属粗浅,记述往往似是而非。欧卢柯库(阿礼国)作为颇富学养又亲历日本数载的目击者,其关于日本的观察记载则别开生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