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日封建制“酷似”的发现(4)
辛亥革命网 2011-04-25 00:00 来源: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冯天瑜 查看:
马克思于19世纪50-60年代便言及日本与西欧有类似的feudalism(封建制度),其经济及社会结构可以类比。马克思指出,封建领主的特点是,将领地“当作私人意志的专有领域,在它的支配上排斥着其他的人。”20又说:“封建生产的特点是把土地分给尽可能多的臣属。”21马克思在研究日本经济史料后,发现日本具有上述特点。在美国培里舰队1853年打开日本门户后十余年、明治维新前一年的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及日本江户时代的封建领主制时指出:
日本有纯粹封建性的土地占有组织和发达的小农经济,同我们的大部分充满资产阶级偏见的一切历史著作相比,它为欧洲的中世纪提供了一幅更真实得多的图画。22
这种“封建性土地占有组织”,有别于中国土地可以转卖的地主制,而与西欧领主制类似:土地的领有是一种世袭的政治特权。
关于封建生产方式,马克思强调其自足性,他指出,封建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整体,同外界很少联系”,23而日本也广泛存在这样自给自足的庄园。日本限制阶层分化的种种制度,正是“深刻的自然经济性质所产生的”。24
马克思还注意到,日本有“发达的小农经济”25,但日本的小农不同于中国地主制下的佃农,是单婚家族独立经营小片土地(一町左右)。日本小农所耕种的小片土地,也不是像中国的自耕农那样属于自己,而是以自己作为“土地附属物”,从属于领主,同领主间保持着“人身依附关系”26,这也与遥隔数千公里的中世纪西欧颇为相近。马克思把人身依附认作封建社会的基础,他由此确认日本社会的封建性。
(三)20世纪西方学者的比较研究
现代西方学者继续作欧-日历史的比较研究,又有新的认识。英国学者桑松(George Bailey Sansom)的《西欧世界与日本》,重在发现日本明治维新前后与欧洲社会的差异,认为明治维新并不是推翻封建制、实行西欧式民主主义革命,因为日本早在元禄时期(1688-1703)封建社会已经解体,江户中后期的中央集权性大为增强。这种说法与日本经济史家福田德三称江户时代是“专制的警察国家”相似。此说将日本封建制解体向前推移了一百多年,但就总体而言,仍然肯认日本与西欧中古社会形态的类同性。
英国史学家默多克在《日本史》中,批评那种把明治维新简单地归结为“模仿”欧洲的说法,他指出,明治维新的成功,背景条件之一是日本与欧洲的类同性:
日本的行政制度,无论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同欧洲的某些制度都有些相似,这完全是巧合而不是刻意模仿、借用或改编的结果。27
法国史学家布洛赫的封建社会研究立足于西欧中世纪,但他有宏阔的视野,将封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类型,并将西欧的封建主义与日本作比较。他在《封建社会》第八编第三十二章中,专列“比较史学的一个典型”一目,提出世界各地可能不约而同地存在某些相通的社会制度。布洛赫说:
就像母系氏族或父系氏族甚或某些类型的经济体,以十分相同形式出于非常不同的社会中一样,与我们的社会不同的一些社会,会经历很相似于我们所描述的这个时期的一个阶段,这绝非不可能。28
布洛赫说的“我们所描述的这个时期”,就是指的封建时代。他指出:“在日本历史的黑暗时代,有一个建立在血族关系基础上的或实或虚的社会。公元7世纪末,在中国的影响下,日本建立了政府体系……。大约到11世纪,习惯上称之为封建社会的时期开始了,……。因此,像在欧洲一样,在日本‘封建主义’之前存在过两种形式不同的社会组织,……日本封建主义也深受前两种社会的影响。”29这便揭示出西欧与日本封建主义前因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