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日封建制“酷似”的发现(8)
辛亥革命网 2011-04-25 00:00 来源: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冯天瑜 查看:
福田德三等旅欧日本人的观察,从日本方肯认了日欧中古社会形态的共相。当然,这种共相的存在,并非文化传播的结果,因为,近代以前的日本与西欧彼此隔绝,基本上没有相互联系,二者的神似,原由在于,双方不约而同地具备相近的社会-文化结构:氏族制的强劲遗存与相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相结合,构筑起军事贵族统治下的采邑群体,出现官方权力与领主地产的融合物,而附庸对领主的效忠提供了这种制度的伦理基础。这一系列社会特征,不约而同地呈现在彼此相距万里之遥的东北半球的东西两极,实在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观。直至19世纪中叶及末叶,欧卢柯库、福田德三等欧洲人及日本人先后发现此一类同处,而日本以仿效欧洲模式的近代化过程之所以较为顺利,原因之一正在于日本的前近代社会形态与西欧类似。
注释:
①参见冯天瑜《新语探源》,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29~230页。
②阿礼国生平,参见山口光朔撰《大郡の都·译者前言》。
③见(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文本,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55页。
④⑤转引自木村毅《日米文学交流史の研究》,讲谈社昭和三十五年,第15~16、144~146页。
⑥《大君の都·译者的话》,岩波文库1962年版,第4~5页。
⑦⑧⑨《大君の都·序文》,岩波文库1962年版,第39~40、40、40页。
⑩《大君の都》,岩波文库1962年版,第188页。
11《大君の都》(下),第367页。
12、13、14、15《大君の都》,第339、337、338、341~343页。
16见《大君の都》序文,第41页。
17见《大君の都》(上),第115页。
18、19永田广志:《日本哲学思想史》,中文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5、28页。
20《资本论》第3卷,第723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61年版,第223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61年版,第785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1961年版,第368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1961年版第,651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785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94页。
27转引自罗素《中国问题》中文版,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
28、29、30、31《封建社会》第705、705、706、705~706页。
32参见马克垚:“《封建社会》中文版序言”,《封建社会》,第7~8页。
33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中文本,刘北城、龚晓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37页。
34、35、36、37、38、39、40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中文本,刘北城、龚晓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2、442、442、443、443、443、444页。
41《原著编纂者序论》,《日本经济史论》第11~12,页。
42、44普及舍1886年刊行。
43牧健二:《日本封建制度成立史》,清水弘文堂书房,昭和四十四年第四版,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