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之境——张海鹏先生与中国近代史研究(4)

辛亥革命网 2019-02-19 09:38 来源: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细珠 查看:

张海鹏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学科获得长足进展,海鹏先生是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如何看待现代化理论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以及如何看待“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的关系问题,是每一个近代史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一般而言,海鹏先生是主张“革命史范式”的代表性人物,但他并不回避现代化理论在近代史研究中的作用。实际上,他作出了非常理性而辩证的思考:一方面,他充分肯定现代化视角介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积极意义。他说:“现代化视角介入中国近代史研究,推动了新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创新价值,是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39] 另一方面,他不赞成用“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而是坚持革命史视角的主导地位,认为现代化视角只有与革命史视角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释中国近代史。他说:“从现代化的视角解读中国近代史,也不失为一个新的思路。但是现代化的视角如果不与革命史的视角相结合,仅仅用现代化理论揭示近代历史,也难以科学地复原历史的真实面目。……因为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从革命的视角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革命事业的成败相联系。一部中国近代史,如果抓住了这个基本线索,就能够顺藤摸瓜,理清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当然用‘革命史范式’撰写中国近代史,局限于革命史的视角,可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注意不够。如果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注意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关注社会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反作用,就可以完善‘革命史范式’的某些不足。反过来,如果不注意‘革命史范式’的主导,纯粹以‘现代化范式’分析、撰写中国近代史,就可能改铸、改写中国近代史,而使得中国近代史的基本面貌变得面目全非,令人不可捉摸了。这样的研究,新意是有的,但是脱离了历史真实的新意,将为智者所不取。”[40]

  (四)抵制非历史主义,对历史虚无主义“亮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应该说,这是学术发展的有利时机。但与此同时,在近代史研究领域,也不时地出现一些非历史主义论调,甚至出现一些非常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这些论调与倾向源于学术,但影响却远在学术之外,确实不可等闲视之。海鹏先生曾发表《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若干原则性争论》(《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3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评价和方法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6年12月14日)、《关于中国近代史若干重大热点问题的讨论》(《理论热点12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等几篇论文,系统地剖析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原则性争论问题,比如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问题、近代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等等,并对一些错误观点从学理上进行了理性的辩驳。

  具体而言,可举几个显例如下:(1)关于近代史上的“开关”问题。改革开放之初,有人把近代史上的“开关”与当时的开放政策相比附,变相地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列强侵略落后的封建中国喝彩,不无美化殖民侵略之意。这个问题涉及怎样看待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以及中国人民要不要抵抗外国侵略的问题。海鹏先生做了辩证的分析,认为资本帝国主义并不是为了传播资本主义文明而侵略中国的,中国人民抵抗侵略是为了保持中国的民族独立,只有民族独立以后,才有真正吸取西方文明为我所用的可能。他指出:“在研究近代中国‘开关’的历史过程时,我们不能对近代中国的‘开关’不加分析地、简单地取歌颂态度,而应实事求是地分析造成这种‘开关’的历史原因和后果。”[41]

  (2)关于“告别革命”问题。1995年,香港出版《告别革命》一书,随之有一种“告别革命”论在海内外流传,宣扬要告别一切革命,不仅要告别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也要告别辛亥革命、1949年的革命。海鹏先生撰文批驳了这本书中歪曲、诬蔑中国近代革命史、世界革命史的错误言论,指出“所谓告别革命,实际上是要告别马克思主义,告别社会主义,告别近代中国人民的全部革命传统”,通过逐层辩驳其史实之错谬和理论之虚伪,最后揭露了“告别革命”论者的实际政治目的。他说:“为什么要提出‘告别革命’说?反对法国大革命,是为了反对十月革命;反对辛亥革命,是为了反对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他们要‘反省整个中国近代史’,就是这个目的。”[42]

  (3)关于“走向共和”问题。2003年,长篇历史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在社会上与学界均引起较大反响,甚至有“前度《河殇》今又来”之势。各界人士莫衷一是。海鹏先生认为这个电视剧的基本倾向是错误的,不但建构了错误的历史事实,而且宣扬了错误的历史观。他撰文详细分析了这个电视剧违背历史事实、违背唯物史观的错误,严正指出:“《走向共和》是为了表达某种历史观点的政论剧。因此,《走向共和》是编导者们心目中的近代史,而不是真实存在的近代史。说它是唯心史观影响下的产物,是不会委屈它的。”[43]

  (4)关于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问题。2006年1月11日,有人在《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发表《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与义和团事件为例,全面否定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否定新中国建立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所取得的基本结论。海鹏先生从基本史实、方法论和历史观几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反驳。他说:“‘现文’所叙述的历史,不是建立在研究大量、扎实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而是按照自己的好恶,随意拈出几条史料,随心所欲地作出历史评论,这样的历史评论,脱离了史料基础,只是个人感想,它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乍看吓人,却是没有根基的,没有说服力的,经不起史料鉴证的。它轻率地指责中学历史教科书错得一塌糊涂,自己的史料基础和史评更是错得一塌糊涂。它开给我们的药方,是‘向西方列强学习,实现社会生活的全面现代化’,这样一付不对症的药方,要把青年引导哪里去,不是很清楚吗。”同时,他还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是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44]

  与各种非历史主义的论调相关,历史虚无主义是在社会上与学术理论界有更大影响、性质更为恶劣的思潮。海鹏先生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所谓“告别革命”论发表以来,在中国社会,尤其是学术理论界具有很大影响的政治思潮。在当下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特定的内涵。其观点集中表现为:一是否定革命,认为革命是一种破坏性力量,只起到破坏作用,而五四运动以后救亡和革命压倒了启蒙,只有资产阶级性启蒙才具有建设性作用;二是在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领域,否定中国自五四以来爱国、革命的传统,将中国人民在五四时期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看作脱离以欧美为师,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歧途;三是认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农业社会主义”、“封建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四是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和堆积。历史虚无主义的共同特点就是否定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史上的一切进步事物和正面人物,否认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把历史统统颠倒过来。“总体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不在于总结历史教训,而在于通过否认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合法性,离间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消解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心。一句话,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两个否定’和‘一个肯定’:否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和封建压迫的革命斗争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肯定近代中国剥削阶级的统治。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着重在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共党史上大做文章,并非‘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打着‘重新评价’和‘还原历史’为旗号,攻击、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试图以历史为切入口,来质疑、削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合法性,从历史依据和逻辑前提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在现实政治中的执政地位,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其名在历史,其剑锋却指向当今社会现实。”他明确地指出,主张历史虚无主义的人有一个死穴,就是不尊重历史事实。我们的社会舆论、媒体、新媒体、各种影视作品以及各种历史出版物,只要本着尊重历史真实来说明历史真相,就是点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死穴,就是拒绝了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敢于“亮剑”,不能做“开明绅士”。[45]

  以上所举四个方面,仅其荦荦大者。关于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拟在下节论述。海鹏先生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他对中国近代史理论与方法问题的思考也是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正如他自我评述所说:“在这些研究中,我努力体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力求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也许读者会对我的研究提出批评,我想他们不会怀疑我在这方面所做的认真努力和执着追求。”[46]

  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无论是中国近代史的专题研究,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归根结底还得落实到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建构。在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建构的过程中,海鹏先生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具体实践,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什么是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他认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47]海鹏先生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及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已在上节论述,下面主要略叙其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历史分期与研究对象的看法,以及关于中国近代通史编纂的具体实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