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之境——张海鹏先生与中国近代史研究(8)
辛亥革命网 2019-02-19 09:38 来源: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细珠 查看:
[36] 张海鹏:《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历史学》,《光明日报》2016 年7 月27 日,第14 版。
[37] 张海鹏:《推进我国史学话语体系建设》,《人民日报》2016年7月25日,第16版。
[38] 张海鹏:《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19页。
[39] 张海鹏、龚云:《中国近代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21-422页。
[40] 张海鹏:《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27-29页。
[41] 张海鹏:《略谈外国侵略与近代中国的“开关”》,《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第51页。
[42] 张海鹏:《“告别革命”说错在哪里?》,《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6期,第46页。
[43] 张海鹏:《历史电视剧〈走向共和〉宣扬什么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第62页。
[44] 张海鹏:《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评袁伟时教授〈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1日。
[45] 张海鹏:《点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死穴》,《环球时报》2014年12月22日,第14版;《对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敢于“亮剑”》,光明网•理论频道,2015年4月24日。
[46] 张海鹏:《治所与治学肩挑双担 论史与论政心忧天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7月28日,第2版。
[47] 张海鹏:《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4页。
[48] 张海鹏:《六十年来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确立与发展》,《历史研究》2009年第5期,第12、13页。
[49]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历史研究》1984年第4期,第7-8页。
[50] 张海鹏:《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求是》1990年第3期,第30页。
[51] 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9-10页。
[52] 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1页。
[53] 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3页。
[54] 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4-15页。
[55]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0日,第7版。
[56] 张海鹏:《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北京日报》2015 年7 月27 日,第23 版。
[57] 张海鹏:《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12页。
[58] 张海鹏:《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15-16页。
[59] 张海鹏:《东厂论史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评论与思考》,“跋”,第768页。
[60] 张海鹏:《胡绳与近代史研究所——胡绳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怀念》,《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305页。
[61] 张海鹏:《一次愉快的合作经历——记<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撰写、出版的历程》(2007年8月13日),未刊稿,用电子邮件群发《中国近代通史》课题组成员。
[62] 李文海:《<中国近代通史>笔谈——尊重历史真实 着力学术创新》,《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第7-8页。
[63] 熊月之:《<中国近代通史>笔谈——贯通近代百年历史的鸿篇巨制》,《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第17页。
[64] 马敏:《<中国近代通史>笔谈——通史贵在“通”》,《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第19、20页。
[65] 李卫民:《深入钻研马列主义,提高宏观史学研究水平——张海鹏研究员访谈录》,《晋阳学刊》2011年第3期,第12页。
[66] 曾业英:《<中国近代通史>笔谈——实现了本所几代人的夙愿》,《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第10、11页。
[67] 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通史>修订启动会纪要》(2016年8月27日),未刊稿,用电子邮件群发《中国近代通史》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