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5)

辛亥革命网 2014-10-08 15:46 来源:《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集 作者:李书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半个月后,黄兴于10月25日偕同夫人徐宗汉及日人萱野长知等从上海乘江轮到达汉口。各军士见黄先生亲来指挥作战,士气大振

  这次进攻汉口失败,不仅暴露了我军的弱点,也使敌人轻视我军,加强了敌军进攻汉阳的企图。这是因为我在战略战术上都犯了极大的错误所致。从战略上说,我军若不进攻汉口,敌人是不敢轻于进攻汉阳的。因为汉阳的防御工事相当坚固,并且作了些夸大的宣传,使敌军望而生畏。且敌我两军隔河对峙,船只都靠在我方河岸,敌若渡河攻坚,地势于我有利,于敌不利,我若坚守汉阳。可争取时间。得到更多省分的响应和所派援军的支援。如果这样,汉阳是尽可不失的。从战术上说,我不懂得兵士是作战的基础,未查明军官和兵士的训练程度,只照书本上的作战公式下命令,结果三路进攻的负责军官一个被撤职,两个被处死。士兵不仅在战场上死伤了很多,而且在退却途中并无敌军追击,落水而死的亦竟达数百人之多。敌军是素有训练的北洋军,我以初成之师与之作阵地战,真是既不知彼也不知己,犯了军事上的大忌。进攻汉口的失败,又引起了汉阳的失守。我对这两次战役的失败,是应该负重大责任的。因我的作战计划错误,使黄先生受“常败将军”之讥,使革命形势受到锉折,我至今犹引以为遗憾。

  11月17日进攻汉口既未获得胜利,兵员、武器、弹药却损失不少。甘兴典既率部逃回湖南,他原来守的防线不免薄弱,从而不得不加重了王隆中部队的负担。这支部队能战能守,但经多日的拉锯战,兵员损失也不少。特别是连日继续作战,不能休息,兵士疲劳过度也是事实。王隆中竟于11月23日率领他的部队擅离汉阳,退到武昌两湖书院,说要到武昌休息几日再赴汉阳作战。我奉黄先生命,到武昌劝他开回汉阳。但他对我说,兵士实在太疲劳,不休息几日不能作战。我商请黎元洪允给该部50万元犒金,只要该部开回汉阳。他还是执意不肯开回,竟至向我下跪。我未能说服他,只得回去报告黄先驱生。黄先生也无法可想,只是和我共同叹息而已。

  11月25日,湘军协统刘玉堂率所部千余人来汉阳增援。刘系山东人,身干魁梧,性情豪爽,旧式巡防营出身。他初见黄先生时,即问前线情形如何,并表示愿率所部到急紧的前线去作战。黄先生命他到花园前线抵御从仙女山来攻的敌军。他率所部到达阵地后,数次向前冲锋,因敌军用机关枪扫射,未能得手。当日下午,刘不幸中弹阵亡,所部兵士纷纷后退。在花园山、扁担山防守的鄂军均在黄昏后全部退却,日间所守阵地都被敌人占领。总司令发出的当晚作战命令都已无人接受,传令兵只好带回,交还总司令部。我们发现总司令部所在地已成为最前线了,乃将驻在后方的辎重营调到前线来作总司令部卫队,并在学生军中征集敢死队员百余人在总司令部前方布防。

  在这种情况下,汉阳已危在旦夕,实难再守。我与黄先生商议,将战况报告黎元洪,请早将兵工厂机器、存储汉阳的弹药、粮秣以及一切军用物资搬回武昌,以免资敌。

  11月26日,我到武昌向都督府报告以上军情,当即在都督府开军事会议。大家都赞成作有准备的撤退。惟都督府副参谋长杨玺章慷慨陈辞,主张坚守汉阳,虽至一兵一卒不放弃。于是杨玺章自告奋勇,组织参谋部同志10余人赴汉阳助战。我因连日疲劳已甚,向黎元洪请假休息一天,当晚宿在都督府秘书万声扬家中,晚至次日午后才醒。醒后,惊闻杨玺章已于是日午前在汉阳阵亡,汉阳守兵正在向武昌撤退,退兵在渡江时伤亡不少。晚间,黄先生退到武昌,向黎元洪报告失利情形后,即率一部学生军同徐宗汉夫人、张竹君女士及日人萱野长知等乘江轮赴沪。

  黄先生离汉时,我未赶上,次日(11月28日)始偕同汤化龙、万声扬、胡瑞霖、陈登山、黄中垲等乘江轮赴沪。我在这4天的航行途中,除饮食外总是沉沉酣睡,因在汉阳20多天的紧张繁忙的生活使我疲劳已极,这时得到休息,真觉睡眠是人生最舒适的享受了。

  我们到上海后,在昌明公司开会。汤化龙和万声扬提议:我们离开武昌时未向都督府请假,应该发一电报到武昌表示歉忱。胡瑞霖是一个争强好辩的人,他道:“电文措辞不要表示道歉,应该指摘武昌首义诸人对我们有种种歧视,所以我们才离鄂来沪。”黄中垲也赞成胡瑞霖的意见,说这是说真话。电文由胡瑞霖起草发出。以后武昌方面对汤化龙竭力排斥,其原因即在于此。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