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2)
辛亥革命网 2011-06-03 0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汪敬虞 查看:
和航运业中的帆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金融业中的钱庄。
钱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信贷机构之一。它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分布也比较广泛。钱庄或钱铺的名称,在明代的小说、笔记中就已经常出现。在上海,至迟在十八世纪中叶,钱庄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独立行业。它所签发的即期和远期庄票,有很高的信用,得到商业界的普遍接受,给商人调度资金、融通信用以很大的便利。在福州,当这个商埠对外开放时,西方的入侵者发现整个市上的钱庄达到百家之多(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Returns of the Trade of the Various Ports of China for the year 1846.页20—21。)。一般大宗交易的媒介,基本上是当地银钱业发行的票据(R.Fortune,Three years Wanderings in the Northern Provinces of China.1935年版,页243.)。宁波的钱庄,很早就实行了节省解现的过账制度。凡与钱庄有往来的商人,成交买卖,只须在钱庄过账,互相抵划,不必过手现银(戴枚等:《鄞县志》,一八七四年版,卷二,第六页;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一九六○年版,第一二二页。)。在北京和其他一些省城中,钱庄发行的钱票也得到相当广泛的流通。所有这些,都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钱庄在调节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上,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后,钱庄的这种作用适应了西方国家推销商品和掠取原料的需要,因而很快地受到外国入侵者的注意和被其利用。
以上海的钱庄为例,在开埠不久的四十年代中期,刚刚进入上海的外国洋行就注意到钱庄庄票这样一个方便的支付手段而开始加以利用。进入五十年代以后,庄票已经比较普遍地被外国洋行接受,作为结算的工具,许多经纪对外贸易的掮客,都以资力比较雄厚的钱庄所签发的十天或二十天的期票作为收取货价的凭证(North China Herald,1858年6月12日。页182。(以下简称Herald.))。这时如果钱庄拒绝提供例行的方便,外国商人的货物就难以成交,中国的经纪和掮客也将束手无策(J.K.Fairbank: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1842—1854.1953年版,页403;S.C.Lockwood,Augustine Heard and Company.1858—1862.1971年版,页130。),到了六十年代,外国商人使用庄票的场合更加普遍。有些洋行在招揽生意的广告中,公开宣称接受“任何一家本地钱庄庄票或其他合格票据”(Herald.1862年3月1日,页34。)。如果说,五十年代还只有大钱庄的庄票具有合格的支付能力,那么,到了六十年代已经普及到所有的大小钱庄。对外国商人来说,那时接受期票支付货款,远比用卖了货的现款再来进货要能销出更多的货物(Commercial Reports.1869—1871.汉口,页192。)。
随着钱庄与外国洋行联系的加深,钱庄的资金来源、营业对象和业务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果说,以前钱庄周转的对象是沙船上的国内土产,那么,现在则转向出口丝、茶,进口棉纺织品和鸦片;如果说,以前和钱庄打交道的主要是沙船业主和其他旧式商人,那么,现在就新添了为洋行接洽生意的买办、经纪和掮客;如果说,以前投资钱庄的人物主要是中国的旧式商人,那么,如今在他们之外,又出现了为洋行服务的买办和各种各样的买办化商人。一句话,在钱庄身上,除了原来的封建社会加给它的烙印以外,又开始加上了一层殖民地的色彩。
出现于航运和金融业中的不同情况,在手工业和其他行业中也同样存在。总起来说,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工商行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条件下,面临着两种不同的变化。一是受到资本主义的排挤和打击,从而走向衰落,甚至遭到淘汰;一是转而适应入侵的资本主义的需要,从而得到保存,甚至还有所发展。从入侵者这一方面而言,它对入侵道路上的碍障固然要加以打击和扫除,但对能为它所用、受其操纵指使、以收更大的掠夺实效的,也不排斥对它们的扶植和利用。而无论打击、排挤和扶植利用,它的目的都是要使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适应它的侵略需要。这个过程,正是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