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7)
辛亥革命网 2011-06-03 0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汪敬虞 查看:
在中国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的发生时期,买办或买办化商人投资于现代企业,一般说来,有两种情况:一是附股于外国洋行的企业,一是投资于非洋行的企业。
投资于非洋行的企业,也就是中国人自办的企业。如果仅仅由于创办者出身于洋行买办或买办化商人,就不承认它属于民族资本的范畴,这是讲不通的。因为第一代的民族资本现代企业,它的创始人不可能原来就有一个民族资本现代企业家的出身,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至于买办附股外国洋行的企业,分润外国资本的剥削余羹,那当然意味着买办资本的积累,反映中国经济买办化的加深。但是,就在这里,也要同时看到另一面,看到它和中国资本主义发生的关系。原因是,买办附股外国企业和买办聚资自办企业二者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而往往有一个先后相承的过渡。上面提到的牛庄和汕头的三家油厂,就是具体的例证。
这三家油厂,应该说原来都在外国洋行支配之下,它们都可能有洋行买办或买办化商人的投资,而最后都转到中国人手里,又是不移的事实。因为牛庄怡和洋行的油厂,在成立五年之后,就出让给本地的一家商号(Commercial Reports.1873年,牛庄,页71。)。汕头油厂在经营两年之后,就被人称为“完全由中国人经营的企业”(Commercial Reports,1882年,汕头,页113。)。而牛庄太古洋行的油厂,后来也实际上为中国人所有,不过打着外国的招牌,以逃避中国官方的监督(Soya Bean.页22。)。完全可能,这些后来成为工厂所有者的中国人,当初就是附股外国油厂的买办或买办化商人。
这种情形,当然不止于豆油、豆饼的生产。在中国出口大宗的生丝加工工业中,存在同样的情况。在外国丝厂拥有股份的中国商人,不但在他们看到新的工业有利可图时就自建缫丝工厂(The Chinese Times.1889年8月17日,页516—517。),而且还把他们附股的洋行丝厂转为自办的企业。根据现有的材料看,这还不是个别的现象参阅拙作《关于继昌隆缫丝厂的若干史料及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载《学术研究》一九六二年第六期。
旧式工商业者对入侵中国的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采取抵制的态度,这无疑有利于反对外国的侵略。在这一点上,买办和买办化商人所起的作用完全处于相反的地位。但是,同样没有疑问,旧式工商业者的这种态度,注定了他们不能构成同时发生的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力量。相反,就其主要构成分子而言,引人注目的倒是那些从旧式工商业者的圈子中跳出来同洋行打交道的买办化商人,或者原来就在洋行里滚过一段时期的买办。
因此,说民族资本企业“不可能依附洋行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从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派生出来”,要看怎么理解。如果把问题缩小到民族资本的最初产生,从依附侵略势力的买办势力中,的确是可以派生出民族资本来的。
这不是美化买办了吗?不。这是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
买办之所以最先投资于资本主义现代企业,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最先接触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是他的资本最先享受了这种剥削方式的果实。他的资本的运动,和他的主人——外国洋行——的资本运动,保持着亦步亦趋的关系。当外国侵略者的掠夺主要在流通领域的时候,作为外国侵略者扩大商业和贸易掠夺的工具,买办在分取佣金之外,还建立了自己的商业机构,从中分取更多的商业利润。当外国侵略者从流通领域扩大到生产领域,从商业贸易掠夺扩大到企业投资掠夺的时候,买办也自然而然地在附股外国企业之外,又建立起自己的企业,从而取得更多的企业利润。买办资本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的转化,从附着于外国企业到自办企业的转化,这并不是出于什么买办的爱国心或民族感。但是,它的确代表着买办资本向民族资本的转化。
买办资本从外国资本的附庸向要求独立发展方向转化,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正由于此,它又使新生的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和外国资本势力不能不发生先天的依存关系。以分润外国资本掠夺中国人民的余沥而成长起来的买办资本,在其向民族资本转化的过程中,不能不使后者从一开始就蒙上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大部分由买办创办的企业,即使在创立以后的长时期中,仍然脱离不了洋行的控制,甚至重受外国资本的兼并,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不少买办在创办或投资新式企业的同时,又大量附股于外国洋行的企业。一方面存在买办资本向民族资本的转化,另一方面,又存在民族资本向买办资本的转化。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上所独有的现象,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