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4)
辛亥革命网 2011-06-03 0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汪敬虞 查看:
出现在豆石转运贸易中的情况,同样存在于豆油豆饼的加工生产中。
外国资本之入侵中国大豆加工企业,是在豆石贸易全面开放之后的第五年。中国土地上非法设立的第一家外国大豆加工工厂,是一八六七年英国怡和洋行在牛庄建立的榨油厂(Daily News,1868年10月29日。页4707:Commercial Reports,1869年,牛庄,页89。)。终十九世纪之世,外国在华兴建的油厂,前后计有三家。除牛庄怡和之外,汕头怡和(一八八○)(Commercial Reports.1882年,汕头,页113。)和牛庄太古(一八九六)(China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The Soya Beans of Manchuria 页22。(以下简称Soya Beans.))各有一家。
在大豆加工生产中所反映的中外商人之间的关系,和大豆转运贸易中的关系,几同出一辙。牛庄怡和油厂成立以后,一个主要的困难是工厂“不能和本地豆饼作坊有同样便利的条件购买大豆”(Trade Reports.1866年,牛庄,页107。)。当工厂老板想绕过中间商人直接向生产者收购以降低成本时,他发现“所有的中国人都在亟力反对”。毫无疑问,反对是来自控制豆石供应的中间商人。在这种情况下,工厂开工不过两年,便宣告停闭。
不仅如此,在牛庄怡和洋行油厂存在的短短两年中,还发生中国手工榨油业者和外国油厂相对抗的事情。
和大豆商人行会一样,牛庄的手工榨油作坊原来也组织在手工榨油业的行会之中。外国榨油工厂的设立,是对他们的利益的直接侵犯。他们联合起来,竭尽全力阻止怡和洋行油厂雇用原来在油坊中的手工工人。一八六九年一年之中,油厂一连出现两次工人罢工,都多少受到他们原来的主人——手工油坊老板的影响。工人的罢工,实际上是“本地人不让它开工”(C.Beresford.The Break-up of China.1899年版,页70。(以下简称Beresford))。工厂中的劳资冲突,反映了外国资本主义工厂和中国封建制度下的手工作坊的矛盾。
但是,和豆石的转运贸易一样,在豆油、豆饼的加工生产中,人们同样可以看到:一方面有旧式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反对,另一方面,同时又有买办和买办化商人的依附。
就从上面提到的三家外国油厂来看,它们在创办的时候,无一不企图利用中国买办和商人的力量。牛庄怡和洋行油厂除了有专门的买办为之奔走以外,还和一家经营油坊的著名广东商人有着多年的交情(Commercial Reports,1868年,牛庄,页6—7。)。汕头油厂也是如此,它的主持人和主要股东,就是怡和洋行的买办。牛庄太古洋行的油厂,同样是这样,它的老板在一八九三年开始筹办时,就想在本地中国人中间找一个名义上的老板,让中国人出面,以逃避中国法律的限制。而一八九六年创办以后,却传闻厂权为中国人所有(Beresford,页70。)。该厂有中国人的股份,看来是可以肯定的。
由此可见,同一豆石转运贸易,从事转运者和从事贸易者就不一样。同一豆油豆饼生产,和洋行没有联系的作坊老板同依附洋行的买办和商人也不一样。大豆业如此,其它各业亦莫不如此。
正由于此,当时间进入中国资本主义现代企业发生的七十年代以后,中国原有的工商行业和集团,在对待新生的资本主义企业的态度上,也自然而然地出现明显的差异。这就是下面要进一步分析的。
三、中国资本主义发生时期现代企业投资的动向
在中国资本主义现代企业产生的十九世纪下半期,手中握有可以投资于新式企业的资金的人,不在少数。除各种各样的商人之外,还有地主和官僚。毛泽东同志说:“还在十九世纪的下半期……就开始有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这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