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对新语入华的“迎”与“拒”(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4 00:00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叶庆颐发现,日本虽然使用汉字,有大量汉字词语,但含义往往不同于中国,即所谓“日本与我国有同文而殊解者”,故不可对其望文生义。叶氏指出:“日本与中国,地同洲书同文,事物称名应莫不从同,讵知樽鸱伏猎,每多似是而非,甚令人索解不得,姑举所习知者类录存之,俾问禁问俗者作权舆,或不无小助云。”(《策鳌杂摭》卷8,前言)前列130词,即为此类“同文而殊解”的日本名词。
1887~1889年间,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派往日本、美洲考察的傅云龙,撰《游历日本图经》及《游历日本图余记》。《余记》录日本名词如下:
大审院 裁判所 内阁 银行 金库 国债 议员 协会 主任 干事 技师 课长(处长) 定员 卷扬机 中将 大尉 大佐(大校) 宪兵 工兵 军曹(下级士官之一,中士) 警察 图书馆 幼稚园 运动会 体操 物理 卫生 公园 学科 解剖 统计 写真 博士 教授 教谕(中学教师) 体操 反射 风琴 清酒(日本低度白酒) 麦酒(啤酒) 手洗所(厕所) 化妆 邮船 保险 电灯 电话 人力车
此外还有少数日本汉字音译词:曹达(苏打)、瓦斯(煤气)。
曾于1877~1882年任驻日公使馆参赞的黄遵宪所著《日本国志》(1887年成书,1895年印行)大量介绍明治维新以后产生的汉字新语,例如:
社会 国体 立宪 政体 国旗 共和 封建制 国会 议院 政党 共和党 自由党 民主党 立宪党 主义 宪法 内阁 总理 议长 议员 总裁 投票 解放 进步 权限 民权 法律 民法 刑法 法庭 预审 公判 保释 国民军 中将 常备 后备 士官 学校 操练场 征兵令 警部 警察 交番(交通岗) 巡查 消防 银行 证券 会社 制造所(工厂) 纺绩所 造币场 纸币 绵织物 市场 统计 会计 建筑 经费 金额 规模 印纸 料理屋 知识 博物馆 学科 生物学 政治学 艺术 小说 课目 训导 教员 公立 私立 师范学校 幼稚园 公园 邮便局 印刷局 记者 雅乐 和歌 三味线 能 猿乐落语 体操相扑 卫生 洋服 镜饼 杂煮 昆 布淡巴菰 叠(踏踏美) 蒲团 写真 参观 稻荷祭 宗教 神道 竞马 广场
如果说1896年以前访日的中国士人,只是介绍日本新名词,那么,1896年以后,随着日本新名词的大量入华,使用这些新名词就成为中国人(首先是知识分子)的一种无可回避的语文实践。相当一部分士人对此自觉或不自觉地持欢迎、接受态度,梁启超便是迎受新语的代表人物。
1896年,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奏《请推广学校,设立译局、报馆折》,以为“知己知彼,首在译书”。据考,这篇奏折即出自梁启超手笔。1897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连载《变法通议》,其第七章《论译书》,力陈译书之利,又指出,因新出事物日多,“必以造新字为第一义”,强调创造新语的紧迫性,并主张参考日本译名。该年10月,梁氏在《时务报》发表《大同译书局叙例》,开宗明义疾呼:“译书真今日之急图哉!”而译书方针是,“以东文为主,而辅以西文;以政学为先,而次以艺学。”这已经指示出此后十余年间中国译业的基本路向。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亡命日本,不仅继续倡导翻译日籍,而且在自己的著述中,广为使用日本新名词和日本文法,形成极富影响力的“新文体”(人称“启超体”)。梁氏20世纪20年代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概述其1902年以后在东京主办《新民丛报》时形成的文体说:“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练。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