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对新语入华的“迎”与“拒”(9)
辛亥革命网 2011-04-24 00:00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查看:
四、“涵化”的结局
面对日本新名词入华的强劲势头,中国人迎受者有之,拒斥者有之,既迎且拒者亦有之。然而,在或迎或拒的表象之下,清民之际语文世界的深沉巨流是,日本新名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渗入汉语词汇系统,并逐渐归化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正如高名凯、刘正埮所说:
日语词汇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很大,是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外来词的主要来源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来源;许多欧美语言的词都是通过日语转移入现代汉语词汇里的。[5]158
造成这种态势的原因,首先在于:借鉴日本研习西学的实绩与经验,是甲午之役以后中国的一种社会需求,而日本“新汉语”正是日本消化西学的语文产物。中国既然需要进口日本消化了的西学,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进口日本新名词,这正如当年日本要引进唐朝的典章制度、艺文哲思,就必然要输入汉字词汇一样。
其次,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语文互动多有便利。如前所述,日本名词的制作,或者借用古汉语词,注入新义;或者按照汉语构词法新创,以对译西洋概念,故日本“新汉语”的词形导源于汉字文化,从词形推衍词义的理路,也取法于汉字文化,因而易于被中国人理解与接受。
作为汉字词库新成员,日本“新汉语”入华后,虽然面对迎受与拒斥的两极反应,但在其背后,却经历着语文涵化(acculturation)过程,即母语与外来语彼此浸润、包含,终于化为统一体的过程。这些汉字新词的形态与内涵,是中日语文间互相采错、彼此受容的结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过一段磨合期,中国人便对多数日本新名词不再有异己感。今天的中国人,早已不将“宗教、哲学、美术、干部、民权”等“日本新名词”看作外来语了,正如日本人早已不将两千年来从中国汲纳的大量汉字词汇列入外来语一样。这都是中日之间语文涵化的生动表现。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M]。上海:中华书局,1936。
[2]章太炎。重刊《古韵标准》序[M]。章太炎全集:第4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胡以鲁。论译名[J]。庸报,第二十六、二十七合刊。
[4]高凤谦。讼保存国粹[J]。教育杂志,第1年7期。
[5]高名凯,刘正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