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形象的中国解读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3)

辛亥革命网 2014-01-06 00:00 来源:《史林》2012年1期 作者:熊月之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 1732-1799)的事功、品德,在晚清中国被广泛、持续传播,其形象被从多种维度解读,对于改变中国人的异域人

  但是,中文字不同于英文,“华盛顿”三个字合在一起是人名或地名,但拆开来,每个字都有独立的含义。华、盛、顿三个字中,前两个字多作褒义,如华丽、华贵、华彩、盛大、旺盛、兴盛,连在一起,有华贵、兴盛之感,而“兀兴腾”或“漥性吞”,三个字连在一起,除了有表音的功能之外,很难让人产生美感,甚至有点稀奇古怪。所以,以“华盛顿”替代“兀兴腾”、“漥性吞”之类译名,实际是译名雅化或美化的过程,这是与对华盛顿其人的崇敬心理联系在一起的。

 

  三 形象的圣化

  中文读物对华盛顿的介绍与评价,受美国影响很大,有的介绍本身就出于美国传教士。

  据余志森研究,19世纪上半期,即华盛顿逝世后的半个世纪,华盛顿在美国一直处于被人崇拜、敬仰的热浪之中。他被人奉若神灵,“祖国的救星”华盛顿常常被与“人类的救星”耶稣相提并论。1832年,是华盛顿诞生100周年,一名国会议员在演说中把华盛顿生日同圣诞节,并列为创世纪以来人类仅有的两个值得庆祝的诞辰。美国人普遍认为在家里挂一幅华盛顿的画像是神圣的义务,好像家里必须有圣人像一样。在1845年出版的一本华盛顿画传中,作者竟认为,婴孩出世第一句应学的话是妈妈,其次是爸爸,第三句应是华盛顿。(16)

  鸦片战争前后,美国传教士络绎来华时,正是华盛顿形象在美国被神话、美化的阶段。中文读物中,有关华盛顿的资料、信息,基本来自美国。在那样特定的背景下,在传教士的笔下,华盛顿的形象自然相当高大、完美。

  1837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称华盛顿“怀尧舜之德,领国兵攻敌,令国民雍睦,尽心竭力,致救其民也。自从拯援国释放民者,不弄权而归庄安生矣”。(17)尧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最高典范,华盛顿一出现,就被与中国传统最伟大的圣人尧舜并提。

  1838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载文具体介绍华盛顿的事功、道德与历史地位,内称“经纶济世之才,宽仁清德遍施,忠义两全之烈士中,华盛顿独立无比”。文章介绍华盛顿见识历练,才能高大,最有胆量,雄烈过人。在独立战争中,华盛顿“不干民之誉,而真推民之兴,不自贪俸禄,宁守清贫,并无害人利己矣”。美国建国后,华盛顿“虽势浩大,威震天下,弄权在掌握之中,为所得为,然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竭心忠诚,昼夜专务。良民知华盛顿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故立之为国之首领主。华虽愿避静潜修,悦听民之声,在位八年,治国如运于掌,政情利达,百姓动履亨嘉,其名声高著,流芳百世”。(18)在这里,才能高大、雄烈过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竭心忠诚、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悦听民声、名声高著、流芳百世,都是最高级的赞誉词汇。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所载两篇文章作者不详。1837年至1838年在南洋一带活动的美国传教士主要有三人,粦为仁(1807-1895)(19)、裨治文(1801-1861)(20)与崔理时(21)(生卒年不详),介绍美国情况包括介绍华盛顿的文字,很可能出自他们,其中裨治文的可能性更大。二文虽然篇幅不大,但奠定了日后徐继畬、魏源等人评价华盛顿的基础。

  1838年,裨治文在《美理哥合省国志略》中,对华盛顿的历史功绩作了比上述二文更为具体而详细的介绍:

  时国泰民安,必须立首领,设国法,使领邦知而不正视,群庶畏而勉恪遵,此要务也。故乾隆五十三年春,有各省衿耆至费拉地费议其事,共推华盛顿为首。议四月毕,及散归,各执所议之条款回省,告于省内之人,再议一年,复至费拉地费再议,然后定。国法虽定,尚未有文武员弁,遂议立华盛顿为国首领,文武各员,亦议定焉。首领之名由是而起。

  书中述及美国人民对华盛顿的崇敬,尊其为国父,但语气还算平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