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形象的中国解读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8)
辛亥革命网 2014-01-06 00:00 来源:《史林》2012年1期 作者:熊月之 查看:
1901年,《国民报》从英雄与民众关系的角度,指出非常的英雄是从非常的民众中产生出来的:
彼其真以法国革命为拿破仑一人之力,而美之独立乃华盛顿一人之功乎?彼国民自为其身家,其始也,不知几千百华盛顿、拿破仑忘生死、掷头颅,以争一日之命,而彼二人者乃坐享其名,吾方窃窃焉怪之,而彼乃俨然自任,此则大惑不解者也。今试无慓悍无前之法民,则拿破仑何如矣!无十三州之自治,则华盛顿又何如矣!(53)
其后,邹容在《革命军》中引申其意:
若华盛顿,若拿破仑,此地球人种所推尊为大豪杰者也,然一华盛顿、一拿破仑倡之,而无百千万亿兆华盛顿、拿破仑和之,一华盛顿何如?一拿破仑何如?其有愈于华、拿二人之才之识之学者又何如?有有名之英雄,有无名之英雄,华、拿者,不过其时抛头颅溅热血无名无量之华、拿之代表耳!今日之中国,固非一华盛顿一拿破仑所克有济也,然必须制造无量无名之华盛顿、拿破仑,其庶有济。(54)
华盛顿作为美国共和制度的奠基人,是时势所造的英雄,这一论点,到清末十来年间,已成社会普遍看法。曾被清政府确立为教科书的《万国历史》中写道:
1789年,华盛顿被举为大统领,“合众国之独立,实出于国民之爱权力,爱自由,不稍受暴政之压制,奋力以获胜利,其事业光昌,赫耀伟大,国民之举动也,且当时建此伟业者,皆由德智义勇之士,发此大愿,即华盛顿”。(55)
1911年出版的《美国独立战史》,对此阐述得最为透彻:
北亚美利加之殖民,由于富自治气象,厌他人干涉之人组织而成者也。全殖民固非皆然,因欲罔利一攫千金而移住者亦多焉,然而感化全殖民,养成此一种风气,固不在乙而在甲也。易而言之:甲实全殖民地之骨子也。英政府乃不之察,对此自主之人,常施以压制手段,其后十三州之人,脱本国之羁绊,卓然独立,岂偶然哉!(56)
六 深入人心的是哪一个华盛顿
到辛亥革命前后,华盛顿已是中文世界出现频率相当高的名字,兹列举一批:
1911年11月9日,黄兴致电袁世凯:“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57)同年11月13日,张謇等人劝说袁世凯,顺应形势,走共和之路:“至于华盛顿传,则世多能道之,亦公所稔,不以烦听。”(58)
1912年2月15日,南京参议院电贺袁世凯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内云:“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华盛顿一人,公为再见。同人深幸公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59)
同年2月18日,八旗全体上袁世凯函,内称“北方人士既推公为中国华盛顿第一,南方君子复许公为世界华盛顿第二,实为中国全体人民所同钦仰之铁证”。(60)也是在这年2月,张謇致电袁世凯,劝袁世凯不畏艰难,勇任民国总统,“天下事未易言,昔华盛顿之难,殆倍今日。公被众举,义何容辞”?(61)
1913年10月25日,袁世凯要求各省就《临时约法》的存废发表意见,援引美国故事,称“美国议定宪法时,华盛顿充独立殖民地代表第二联邦会议议长,虽寡所提议,而国民三十万人出众议员一人之规定,实华盛顿所主张”。(62)
1913年12月,黎元洪等致电袁世凯,请求以政治会议取代国会,亦以华盛顿与美国共和故事为例。(63)够了,不必多引了。翻翻清末民初报刊,华盛顿名字随处可见。
晚清中文读物中,与华盛顿齐名的另一西方大英雄是拿破仑。单1903年,就出版过三本拿破仑传记(64),报纸、杂志上介绍拿破仑生平事迹的文章更多。知识界已经习惯于将华盛顿、拿破仑并提,如前述邹容所云“有大儿华盛顿于前,小儿拿破仑于后”,黄兴给袁世凯致电也是将华盛顿、拿破仑并提。但是,稍微关注政体性质的人还是明白,华盛顿与拿破仑是两路人。所以,当民初社会不加区别地恭维袁世凯为中国华盛顿与拿破仑时,袁世凯非常敏感,细心地指出两人有所不同。
这里有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1913年,《大陆报》记者弥勒访问袁世凯,告知“有人谓总统欲仿效拿破仑”,袁世凯马上表示:“余欲为华盛顿,非拿破仑也。华盛顿为历史中最有名人物,建造自由国,余何故欲为拿破仑而不为华盛顿乎?”(65)他自1913年10月10日正式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就一直以华盛顿自况。他在大总统就任宣言书中,就述及华盛顿幼年诚实故事,以华盛顿自期,绝口不提拿破仑。(66)
由此可见,到民国初年,华盛顿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人们拿华盛顿来说事,根本不需要提及其具体事迹,只有说到华盛顿,那就是民主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