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形象的中国解读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9)
辛亥革命网 2014-01-06 00:00 来源:《史林》2012年1期 作者:熊月之 查看:
在美国,不同时期人们对华盛顿形象的解读,强调的重点,并不完全一样。在中国也是如此。我粗分了一下,至少有九个不同的华盛顿形象:一是开国总统,国父形象;二是领导人民打败英国殖民主义者、实现民族独立的民族英雄形象;三是能征善战的军事统帅形象,所谓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提三尺剑,开疆万里;四是打了天下但不占天下、不坐皇帝的尧舜形象;五是具有坚定的民主思想、开辟世界民主道路的民主形象;六是严格遵从已有民主制度、遵守宪法的守法形象;七是敢于认错、不讲谎话、见义勇为、孝顺母亲的诚实、行善、孝顺形象;八是也有缺点错误、也有七情六欲、也会发脾气的凡人形象;九是善于积累财富的大庄园主形象。这九个形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道德层面,二是事功层面。就政治思想层面而言,主要是三方面,一是打了天下、不坐皇帝的尧舜形象;二是具有坚定的民主思想、开创世界民主道路的民主形象;三是严格遵从已有民主制度、遵守宪法的守法形象。
那么,清末民初深入人心的到底是哪一个华盛顿呢?我以为,主要是道德层面的华盛顿,是打了天下但不做皇帝的尧舜形象。至于民主思想层面的华盛顿、严守法制的华盛顿,一般人不甚了了。这与其时普通社会对民主的理解相一致。
清末中国,民主虽然已是常用词汇,也是常谈话题,但是,细究起来,不同人在不同场景所说的民主,往往不是一回事,差异很大。单从政治上说,就可以分为形式层面的民主、制度层面的民主与思想层面的民主三种。形式层面的民主,或曰具象的民主,是最容易感知的,即有总统而没有皇帝,或称总统而不称皇帝。制度层面的民主,即法治,国家权力依据由民主程序确立的法律来运行。思想层面的民主,是法治得以建立的思想基础,包括民有、民治、民享。中国近代以前两千多年,都是君主专制,没有民主传统,没有理解民主的思想资源。晚清时期,人们通过书本报刊,通过出国考察,对民主逐渐有所了解,且不断加深这种了解。但是,从社会层面上看,能够了解制度层面民主的人,远远少于了解形式层面民主的人,了解思想层面民主的人,又远远少于了解制度民主的人。华盛顿在晚清被解读的形象,分别与这三个层面相对应。与徐继畬等人所谓的华盛顿尧舜形象相对应的,是对具象层面民主的了解;与宋恕、《国民报》编者所谓时势造英雄的华盛顿形象相对应的,是对制度层面民主的了解;与孙中山、梁启超等认为华盛顿是民主思想的体现相对应的,是对思想层面民主的了解。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清末民初人理解的华盛顿,就与民主相关联的角度看,实际是三个华盛顿,即一、不做皇帝只做总统的华盛顿,姑称之为“尧舜华盛顿”;二、作为美国民主制度产物的华盛顿,姑称之为“制度华盛顿”;三、体现民主思想的华盛顿,姑称之为“思想华盛顿”。时人心目中的华盛顿并不一样,真正像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梁启超那样,不但从形式上、制度上,而且从思想上真正了解华盛顿的价值、理解民主真谛的人凤毛麟角。一般人心目中的华盛顿,主要是不做皇帝只做总统的“尧舜华盛顿”。
正因为如此,民国初年,人们对于没有帝制外壳的专制是不那么敏感的。1914年5月,袁世凯正式宣布《中华民国约法》,号称“新约法”,行总统制,将行政、军事、立法、外交等大权集于大总统一身,并规定大总统有权“发布与法律同等效力之教令”,大总统权力已与皇帝相差无几。年底,他公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15条,规定大总统任期十年,连选连任,没有限制;大总统候选人除现任总统外由现任大总统推荐三人,名单藏于金匮石室,管钥亦归总统负责。按此规定,总统可以推荐别人,也可以推荐自己的儿子。这样,集权制、终身制、世袭制实际上都有了,大总统已在事实上等同于皇帝,只不过名义不同。世界上哪有这样的民主!可是,这一切,在当时并没有激起很大波澜,因为,形式的民主还在。
对帝制敏感,对专制不敏感,这就是华盛顿形象在中国影响的实际效果。
当然,对帝制敏感也有重要价值。袁世凯一旦帝制自为,形式层面的民主一旦丢弃,蔡锷等人马上起兵声讨,洪宪帝制也就应声倒塌。
注释:
①学术界关于华盛顿在近代中国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较早的有艾周昌的《华盛顿与中国》(《历史教学问题》1984年第3期),俞旦初的《美国独立史在近代中国的介绍与影响》(《世界历史》1987年第2期),研究了近代中国对华盛顿的介绍、华盛顿在近代中国的影响。稍后,杨玉圣的《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对华盛顿在近代中国的影响也有述及,介绍了梁廷枏、魏源、徐继畬的美国观与华盛顿观。21世纪初,邹振环的《“革命表木”与晚清英雄谱系的重建:华盛顿与拿破仑传记文献的译刊及其影响》(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第九辑,2005年),潘光哲的《华盛顿在中国——制作“国父”》(三民书局2006年版),更加系统地梳理了近代中国对华盛顿的介绍。特别是潘光哲的著作,搜罗丰富,分析细致,将华盛顿与孙中山联系起来考察,别具一功。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资料有所补充,行文更集中分析华盛顿形象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影响方面。
②《两广总督蒋攸銛奏报美鸦片船被抢现量予赏恤并晓谕严禁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页。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张华腾博士提供了一些有关袁世凯述及华盛顿的资料;在武汉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得到张玉法先生、郑大华先生的指正,谨此一并致谢。
③麦都思:《地理便童略传》,马六甲1819年出版,第17页。
④《论亚默利加列国》,《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卷7,道光元年。
⑤《华盛顿言行最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道光戊戌年正月。
⑥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在出版《美理哥合省国志略》时署名“高理文”,日后通用中文名为“裨治文”。为叙述方便,本文一律用“裨治文”。
⑦裨治文:《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卷5,《开国以后史略》。
⑧《华盛顿小传》,《画图新报》,1881年第四期,载有华盛顿画像,小传内容采自裨治文的《大美联邦志略》,文末有简短评论:“呜呼!华盛顿勘定大乱,厥功甚伟,而不自满,首先避位,使美国常享太平,各大国皆憚而敬之,顿亦人杰。”
⑨“华盛顿学问深邃,知虑周密,及自主战起,将诸军抗大敌八年,立伟勋,创大国,专开文教,不尚武功,全国大治,四邻畏之。后人追慕其德,历久不衰,可谓旷世之伟人矣”。冈本监辅:《万国史记》,上海申报馆光绪六年版,卷19,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