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4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百年 > 文化 >

芮麟独到的记游崂山诗文(10)

  曩游南岳,有“我爱名山山爱我,一时胜会足千秋”之句,他年倘得结茅二崂,纵情诗酒,啸傲云烟;则我与名山,应该不但是一时胜会吧?

  下午二时,离北九水,向柳树台前进。靛缸湾以时间迫促,未及前往,不知潮音瀑别来无恙否?自北九水至柳树台,汽车完全在山顶盘旋。山高道陡,惊险万状。将至柳树台,同车的栗心圃太太忽地掩面哭起来了。战前心圃夫妇在崂山经营崂山大饭店,建筑雄伟,风景秀丽,为崂山名胜之一。事变后,他们不甘留居青岛为敌伪的顺民,万里跋涉,入川抗战,备尝艰苦。今日归来,崂山大饭店不见了,仅留下几堆瓦砾。合抱的柳树也一株没有了,只剩下一座荒山。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伤泪落?心圃扶着他太太到饭店遗址巡视一周,也禁不住长叹一声。本来人间哀乐,万物荣枯,事业兴衰,决无永恒不变之理。崂山大饭店,即使不为日军摧毁,总有一天也得毁灭的,不过在永恒的宇宙运转中延长一瞬间罢了。了然于此,也就可以释然了。口占一绝,以慰崂山大饭店主人。“八年西去又东回,大好楼台剩劫灰。寄语栾家贤伉俪,前尘如梦莫深哀。”心圃夫妇读之,当亦为破涕一笑。

  过柳树台,车向下行,经韩河、于哥庄、段家埠,山势渐平,风景也渐渐松散。沿途均有民众结队欢迎,沈先生也都下车殷切慰问。下午四时到大河东,参观石屋檐战迹。大河东为东部崂山的咽喉,地位极为险要。敌寇特于岭西筑有碉堡,设置据点,以防止崂山抗日军的活动。李市长告诉我们,大河东战役,敌人出动数百人,与我军转战岭西登赢间,死伤过半。敌不支,退至大河东,为我军四面包围,打得弹尽援绝。最后避入石屋檐的隙缝中,凭险顽抗。但终于给我们用手榴弹悉数歼灭了。日军没有生还一人。至今石缝中尚有血迹斑斑,可以辨认。这次战役,我军作战之勇,敌军受戮之惨,实在令人可歌可泣,值得纪念的。

  崂山抗战遗迹,到处皆是。丰功伟绩,炳耀中外。中国是一个最善于以弱敌强、以至弱胜至强的国家,也是一个最懂得置之死地而后生、向死里求生的国家。崂山抗战的全部历史,可为中国军事哲学的说明。钦敬之余,美以二绝:“千秋杭战记崂山,绝壑穷岩血染斑。为问大河东畔石,八年寇骑几生还?”“雄师百战海西东,十万男儿铁血同。天为名山留胜迹,残垒斜照夕阳红。”崂山与天地长存。崂山抗日军的战迹,也将与天地同垂久远了。

  出大河东,向东南行。不久便望见碧澄澄的海水,到了青岛外围重要军事基地的沙子口。沙子口滩平浪弱,最适于海军登陆。二十六年底,我军撤出青岛后,日军即于此登陆,进入市内。我崂山抗日军,也曾在这里屡次打击日军,建下了不少的赫赫战绩。最著名的一次,消灭敌人百余名,所遗骸骸染于岩石上的血迹,至今仍斑斑可指。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值得引以骄傲的。当地民众开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会,沈先生又讲了半点多钟话。勾留一小时,大家在依依不舍中,车折而西行,经登赢,而抵石老人。一路始终是沿着海边走,波光浩淼,一碧无垠,与北九水一带连峰际天的情景,恰恰成为一个有趣的对照。青岛的风景,其妙处便在有高山,有大海,山海相映,衬托出人间的绝妙图画。一个人久居闹市,神经是会麻木的,一入乡村,便可清醒过来。石老人的村鸡喔喔声,忽激起我无限感触。这种感触,是不便向别人倾诉的,只好仍付于诗吧!“山川历历指崂西,路过登赢意转迷!七十万人谁起舞?荒村夜夜可闻鸡。”

  车至湛山,经陆军医院,入内视察一周。以天色已晚,即匆匆西行。下午六时三十分,回到了灯火辉煌的迎宾馆。崂山,时代给予它以新的意义,新的价值。我此次上崂山的目的,与其说是游览风景,毋宁说是参观战迹。无疑的,崂山因为树木已被日军砍伐尽净,它的外观的美,显然不及战前了;但它内在的美,却因抗战而更充实,更丰富了。崂山是青岛抗战的根据地,是最后胜利的纪念塔。它将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最光辉的一页。”

  芮麟记游崂山诗文独到之处,盼请读者自己去品味。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齐鲁书香之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