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4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百年 > 文化 >

芮麟独到的记游崂山诗文(2)

  内第六辑《青岛游记》(1936),自序,一、从开封到上海,二、黄海道上,三、青市巡礼,四、湛山寺和燕儿岛,五、惊风骇浪上前崂,六、岛国之春,七、到丹山去,八、后崂一日,九、夏在汇泉,十、从汇泉炮台说起,十一、且抛尘梦人崂山。

  附录:一、回忆(1925—1926),二、关于青岛(1937),三、芮麟山水纪行诗拾零百首(1937—1946),四、千秋抗战记崂山(1946),五、文学史料之雪泥鸿爪(1930—1931),六、芮麟抗战诗集《莽苍苍行》考试院颁优等奖;审查意见(1946)。

  从收录的作品里,可以看出,芮麟将青岛当成他第二故乡,记述青岛事迹超过了他的家乡无锡,足见他与青岛是颇有渊源的。

  芮麟的则是“途兼海陆”“舟车并进”的实践者。他的“舟进”可从《惊风骇浪上前崂》见到:“崂山,(崂山:古称劳山、牢山,亦名辅唐山、鳌山,地域约三百平方公里,主峰名巨峰,俗称崂顶。其东南部,亦称前崂,有太清宫、上清宫、龙潭瀑、明霞洞诸胜,今已陆通,由崂山游览南线可达;崂山的北部,一般又统称后崂。北线有华楼宫、神清宫、北九水、靛缸湾、潮音瀑、蔚竹庵等诸多风景点;东线有华严寺、明道观、棋盘石、白云洞等诸胜,以太平宫游览区为最著称。)这个动人名字,深印脑海里,已有好多年了!因为震于〈齐记〉上”泰山虽高,不如东海崂“的记载,及《寰宇记》:“秦皇登崂盛山望蓬莱”,《汉书》逄萌养志崂山的传说,而我们的诗仙李太白,也有“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的名句流传下来,更使平生有山水癖的我,为之梦魂颠倒,不游不快!四月下旬,市政府公务员同游崂山的消息传出以后,我首先签了名。预定游的是前崂,乘的是港务局小轮,日期是四月二十六日。到四月二十五日,报名参加的人数已有二百多,港务局小轮已容不下,决定改乘海军第二舰队的兵舰去,心里更为之一宽。

  崂山盘结起伏,委蛇奔腾,绵亘数百里,就天然的地势,分成前崂、后崂二部。前崂三面环海,必须遵海前往,且崂山附近,风浪极大,游人普遍视为畏途。后崂则毗连大陆,汽车可以直达,交通便利,朝暮间即可往返,因此游崂山的,都只上后崂,而不上前崂。我们这次,却偏偏要上前崂。

  二十六日,早晨天刚亮就起来,把快镜端整好,干点包扎好,即匆匆出发,到栈桥集合。是不很冷也不太热的天气,那天气,好像特地安排下为我们游崂山的。七时,大部分的人都已到齐,带着太太小姐的也不少。薄薄的春装,明艳的色条,使晓雾朦胧中的栈桥,顿时觉得风光旖旎起来。

  春,除了大自然的烘染以外,人物的装点,也是必要的。七时半,男女三百余人,分乘了港务局的金星、水星二轮,渡到了停泊海中间的镇海舰上。烟水迷茫,海天如画,临行,作一绝:“此行又为看山忙,极目海天兴转狂。偷得浮生闲一日,浪游幸勿负春光。”

  镇海舰,远望虽不大,靠拢来,金星、水星的高度还相差好几丈,小轮船上的三百多人,从镇海舰的扶梯上,一个一个爬上去,整整爬了半点多钟,方才爬完。舰上很宽敞,载了这许多人,一些也不觉得拥挤。八时半启旋,出胶州湾,折向东北行,经汇泉角、太平角、燕儿岛、麦岛,一路风平浪静,漫步廓下,如履平地。在舰上,看着崂山的地图,谈着崂山的路径,望着海天的景色,不觉得时间在飞快地过去。十时,经梯子岩而到太清宫口。这时天色已阴沉下来,风浪之大,得未曾有,镇海舰停在海里,同来的金星轮,左靠右靠,再也靠不到舰,因此许多人呆立在舰上,上不得岸。不得已,便用舰上的小划子,由海军士兵驾驶着,来回向岸上送。一个小划子只能送十几个人,舰上虽有三四条划子,但以兵舰离岸很远,输送一次,来回要二十分钟,把许多心急的人,焦灼的不得了。于是便合雇做生意的小划子登陆。从镇海舰下小划子,真是危险极了!小划子因为风浪过大,也靠不紧军舰,有时靠得拢些,但一个骇浪,可以打离开军舰一丈多远。同时,小划子离军舰甲板,约有四五丈高,仅凭摇摇摆摆的扶梯下去,一个浪来,海水可于一转瞬间,突涨七八尺。扶梯的下端,完全没下水底去,划子也浮到上面来。要是人立在扶梯下端,非但衣履完全被海水侵湿,还很容易给风浪卷下海去。情景的险恶,真无异同死神在搏斗!上划子的人,必须站在浪来打不到的扶梯中端,等一个大浪过去,即刻向下急走,拼命跳下划子,那时,稍一踌躇,则一个浪来,把划子打开,或划子掀起,那个人是一定没得命的。在这里,要是你跌下海去,是没有人会下水捞救的,也没有方法可以捞救的。实在,那时的风浪太猛烈了,不是军舰,简直会抛不住锚。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显着紧张和惊惶的颜色!游程由筹备处分成了两部:一部是从太清宫上岸,经上清宫、明霞洞,至青山、黄山,于下午四时,到华严庵集合登舰;一部是直接到华严庵登陆,单游华严庵和白云洞一条路线,十分之八的人,都自太清宫登陆。

  在舰上守了一点多钟,方才搭到划子,于惊风骇浪中,丧魂落魄地渡到了太清宫的小码头。我跨上了岸,方才低低地透了一口气;今天,我的性命算从阎王爷手里逃回来了!

  太清宫离海不到半里路,在海边,有二方“渤海澄波”、“楼船明月”的石碑,过石碑,便是一条很幽深的竹径,走尽竹径,便是云树森森的太清宫。宫相传为宋初救建,有元、明、清历代碑记,与上清宫相对,故又名下清宫。殿宇宏丽,正殿前银杏两株,壮可合抱。西院耐冬一株,枝干蟠曲,若龙虬,本围七八尺,极奇古之致。今适开花,红花碧叶,互相映辉,娇艳欲滴。庙中多乔木,如玉兰、紫薇、木槿、牡丹之属,纷植满院,宫后松揪,蔚然成林,夹墙幽篁,绿影萧疏,,岚气海光,可延几席。确是一个足以养性修真的安静去处。绕宫一周,即于两侧厢房中,品茗进干点。同来熟人虽多,但以上岸先后不同,各已走散,和我在一起的局的,只有雨时和公安的野萍二人。在太清宫,做了一首七律:《太清宫》:“林深飞不到尘埃,紫府清虚凌海开。万里涛声沸药鼎,千重山色映丹台。危阶曲曲依峰转,瘦竹亭亭绕室栽。未许此行轻别去,耐冬花下再排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