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和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2-08-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袁刚 查看:
袁刚:那我们现在就开始今天的讲座,内容比较多,我们也就不讲一些题外话了。
就这个题目来讲,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是具有历史坐标意义的大事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民主建政的一项重要成果,孙中山先生当选为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了民国的“法统”,于是千年王朝就此走向了“共和”,长期以来,这些都被人们高度评价。但是,这里却有意无意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政府也好,总统、约法也好,都是由临时“国会”通过民主程序选举产生,或草拟批准的,一切都是通过国会民主程序进行。孙中山也是国会选出来的,也就是说,临时国会是先于临时大总统产生的。辛亥革命时期全国政权建设的中心是国会,其权力地位从独立各省酝酿建立全国性政权的开始,就得到了确认,国会是新政权政治合法性的唯一来源。
以国会为中心组建新政权,就是通过代议制形式,以选举和协商的途径,来统合响应武昌起义的独立各省,甚至还包括没有宣布独立的省份,像辽宁、直隶等省,来共同建立新的国家。这种方式和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固然不一样,和孙中山同盟会预先设想的成立军政府,从而以军政府统揽一切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却与立宪派在前清预备立宪后期发动的要求“速开国会”的大规模请愿运动,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其本身就是革命派、立宪派和反正的前清旧官僚等,各派势力联合建政的一个尝试。同时,也借鉴了美国独立战争“大陆会议”的形式。可以说,它是中国民主宪政真正的起步,或者说是第一次落到了实处,这是不可忽略的意义重大的大事。
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我作为政治学者,想就辛亥、民国元年,也就是1911年至1912年的建政史事,再作一番考察,为我国最初的议会政治正本清源,也想就其政治意义,重新做一个评价,如果有不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下面我们分八个问题来讲:
1,孙中山革命党人的共和国方案和革命方略。
2,立宪派筹划组立全国会议团以统合各方民主建政。
3,各派以临时“国会”为中心打造民国新政府。
4,组立临时“国会”与立宪派请愿“速开国会”一脉相承。
5,以临时“国会”为中心实现政权和平转移。
6,各派政治力量以“国会”为舞台进行博弈。
7,国会立法制宪和袁世凯阻断制宪进程。
8,确立国会博弈机制才是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