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和辛亥革命(8)
辛亥革命网 2012-08-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袁刚 查看:
面对立宪派的大规模国会请愿,清朝也是做了让步的。清政府缩短了预备立宪期,定于1913年开国会,在此之前先成立内阁。但是在1911年4月成立的却是皇族内阁,说明清朝根本不愿意放弃权力,反而集权皇族。立宪派忍无可忍,只好和朝廷抗争,与朝廷恩尽义绝了。部分人搞了第四次请愿,但立宪派的上层精英已不屑于请愿,要另谋出路。这年夏天,张謇去看望受到迫害隐居河南的北洋势力首领袁世凯,“道故论时”,袁表态:“到时候我听老兄你的”。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和四川咨议局议长蒲殿俊,则直接参与并且领导了川汉铁路保路运动。川督赵尔丰逮捕蒲殿俊等,引发血案,结果直接引爆了辛亥革命。保路运动是立宪派领导的,这时立宪派几乎全体站到了清朝的对立面。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起初就是立宪派领导的,他们领导的保路运动造就的革命形势,使得清廷空前孤立。
武昌起义的第二天,湖北省咨议局议长汤化龙就表态支持,并主动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的组织体系,通电全国,号召响应,其影响力是极为巨大的,绝大多数咨议局都积极响应。独立各省建立军政府,也往往都是跑到咨议局,以咨议局为中心,各界代表齐集议会来推举都督,说明代表民意的地方议会具有很高的威信,军民都愿意听议会的。
值得注意的是,清朝这个时候想启用遭贬黜的袁世凯救驾,袁在20日开出的条件,第一条就是“召开国会”,另外还有开放党禁、宽容起事党人,总揽全国兵权,宽与军费等总共6条,这6条其实就是呼应张謇等立宪党人,要以国会为平台转移权力,并且和南方议和。22日,资政院召开第二次常年会,议员们也提请清朝取消皇族内阁,另组责任内阁,开放党禁,赦免党人,提前召开国会等。和袁世凯唱的是同一个调子。
正当清政府还在犹豫之时。10月24日,新军第20镇统制张绍曾等军官在滦州联名电奏“十二条政纲”,要求“立开国会”,于本年内召集,改定宪法,由国会起草决议,以君主名义宣布,但君主不得否决之,宪法改正提案权专署国会”等。也是以“立开国会”为第一诉求,而且在近畿以军队相威逼,即所谓“滦州兵谏”,让顽固的清皇室吓得魂飞魄散。
各省纷纷独立,京畿也不稳,这个时候清朝是大势已去。10月30日,摄政王载沣就下令资政院起草宪法。11月3日,宪法十九条出炉,立宪派诉求的英国式宪政政体基本上得到了满足。如有这样的条款,“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宪法以资政院起草议决”;“总理大臣,由国会公选”等。但这为时已晚,已没有多少人还尊奉满清皇帝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清朝这个时候把原御用的资政院视为“国会”,11月19日由资政院投票推选袁世凯为内阁总理,而不是下诏任命,这是一个重大改变。12月6日,载沣被解除监国摄政王之位,不再理政。清朝军政大权基本上转入袁世凯。
但袁世凯当政已不可能忠心维护清旧有统治,他出来是收拾烂摊子,开创新局。对南方,袁使出一打一拉两手,打是为了迫使对手和谈。10月28日,黄兴到达武昌,宋教仁等主张先组织中央政府,黄认为可先立一战功,然后再说。
30日,袁世凯也南下湖北孝感督师,先主动派员持函到武昌,表示愿罢战言和,遭拒。31日,南北硬碰硬激战汉口,此战对袁世凯来说是败不起,将直接决定其政治命运。对同盟会也关涉极大,胜则可乘势在武汉按预定方略,建立以黄兴为大元帅的中央军政府。两军既势不两立,故黄兴亲率敢死队展开巷战,冒死冲锋,但挡不住当时北洋军所拥有的最新式武器---德造马克辛重机枪的疯狂扫射。11月1日 北洋军攻占汉口,黄不甘心,得湖南援军后,于11月16日向汉口反攻,但北洋军的马克辛重机枪封锁了路口,人海战术集团冲锋再英勇也不顶用,黄亲手枪毙两个指挥官,也止不住民军溃逃,反被北洋军乘势攻下汉阳。败军之将何敢言勇,黄兴的威信大打折扣,使革命党建立统一中央军政府的计划彻底泡汤。
27日汉阳失守,冯国璋拟乘胜渡江攻武昌,袁世凯“亲以长途电话勒止之”。袁见好就收,亲自致函黎元洪,表达善意。黎元洪和黄兴也致函袁世凯,希望他做中国的华盛顿。南北签订停战协议,并开始了和谈。这样,袁世凯就控制了局势。
袁世凯和南方和议并非秘密,也不是阴谋,因为他一出山就是这么说的,他提出和议也奏准了朝廷。也就是说,汉口汉阳动武是出自不得已,袁是以打求和。这一仗民军死伤三千,是辛亥革命死人最多的战役。江浙联军攻占南京时,清将张勋请求支援,袁置之不理。这个时候的袁世凯,是听老兄张謇他们的,而不是听清朝权贵的。而和议就是要“设法和平了结”,不打仗,少死人,最后南北以妥协开创新局。这正是上海立宪精英为袁世凯设计的方略,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赵凤昌、张謇他们设计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