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和辛亥革命(10)
辛亥革命网 2012-08-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袁刚 查看:
第六我们谈:各派政治力量以“国会”为舞台进行博弈
老奸巨滑掌握着强势北洋军的旧官僚袁世凯,为什么能够一再放弃己见,放弃在北京或天津另组国民会议,最终承认南京的各省代表会议的临时“国会”地位,接受由其选举的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之位呢?除了我们前面讲的时间等不及,立宪派精英斡旋等因素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南京临时参议院本身所具有的代表性和独立性,其并非某党某人所能操纵,真正地体现了现代国会立法机构的特质,当是重要原因。它并不是革命党或某个人所能包办,是一个独立的国会。在孙、袁相争中,参议院基本能保持公正立场。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成立,在选出大总统组建临时政府的同时,也着手将各省都督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国会议员张耀曾后来总结:“议院对行政有很大的力量”。国会不得了,对总统有很大的制约。张耀曾是东京大学的法科生,当时在日本读书的他接到蔡锷的电报:“接南京代表会电,临时政府成立,照章各省应派参议员三名,组织参议院。其职权在参与立法,监督政府,关系甚巨,应选精通法律、文言并妙之人”。张耀曾是同盟会员,但由云南都督蔡锷补派,作为参议员他很独立,并不太听孙中山的。
临时参议院以原来江苏省咨议局为会址开会。有革命党人对奉天吴景濂、直隶谷钟秀的代表资格提出了质疑,说:“未独立省份之代表,代理参议员者,无表决权”。但这之前吴景濂、谷钟秀已代表奉天、直隶签字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还投票选举孙中山当大总统,如果质疑,则前所表决者,又何能有效?其实,吴景濂、谷钟秀才是真正的民选的代表,只不过是清朝时民选的咨议局议员,由北方未独立的省咨议局派出。他们的参与是大大增加了南京临时参议院的代表性。既有人提出质疑,吴、谷等即提出辞职,反而使独立各省代表慌了,不好办了,最后是全无异议,一律有发言权和表决权。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南京临时参议院是代表南北、代表全国的。
民国元年1912年1月28日上午8时,临时参议院正式成立。参议院成立使得总统的权力受到制约和制衡,这就为南京临时政府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大会记录当时有17省31人出席,后来又有所增补。到4月8日休会北迁,前后与会的议员大概有68人,是临时议员。
这期间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同盟会议员的比例不断增加,几乎占到全部议员的一大半(有的说是2/3,有的说是3/4),有一党包办国会之嫌,引起了不少非议。章太炎就说:“以革命党人召集革命党人,是欲以一党组织政府。”并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但同盟会员也并非铁板一块,既然是国会议员,就要遵循法律程序,他们对监督孙大总统毫不含糊。特别是首义湖北省同盟会的议员时功玖、刘成禺等,异议最多。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和参议院之间,政府和议会之间,始终存在着监督和被监督的冲突,临时国会中始终没有出现章太炎所担心的一党之私。这个时候的议会政治,的确是开了一个好头。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早在各省代表在上海开会之初,就商定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的国旗。据议员吴景濂回忆,五色旗实际上是由立宪派与黄兴等共同协商,经过议会表决确定的。但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孙大总统却坚决主张要以青天白日旗为国旗,总统依法行使否决权,交由参议院复议。参议院复议认为青天白日旗仅一个党派所制定,并不能代表全国,决议仍以五色旗为国旗,以后五色旗也得到了袁世凯的承认,北洋军阀16年一直是以五色旗为国旗。
临时参议院对南京临时政府进行了有力的监督。如为了筹饷北伐,孙、黄秘密出卖中国主权,向日本政商界借款,就遭到了参议院的坚决否决。成立临时政府的时候,为了垄断行政,孙中山也搞了一点小动作,表面上提议张謇当实业部总长,汤寿潜当交通部总长,程德全当内务部总长等,但这些人都不在南京,而在上海。孙中山采取“总长取名、次长取实”的策略,任命同盟会多人当各部的次长,实际掌握权力,这就使政府的实权掌握在同盟会手里。总统掌行政,这还没话可说。但是孙中山对参议院却无法控制,为了维护国会的独立性,留美海归的江西籍议员汤漪提出《行政官不得兼为参议员案》,使得出任政府各部次长的同盟会议员马君武、居正、景耀月以及任法制局局长的宋教仁等人的议员资格自动取消。既然三权分立,当了政府的行政次长,就不能再当国会议员,行政官不得兼议员,道理大家都明白,同盟会也不得不遵从。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议会对政府、对孙中山是有有力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