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和辛亥革命(16)

辛亥革命网 2012-08-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袁刚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值辛亥革命100周年之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团委“寄予未来”系列讲座荣幸邀请到袁刚教授为大家讲“国会与辛亥革命”。 ,国会和辛亥革命

  中国长期以来由于左倾流毒,对议会政治作负面评价。其实马克思、恩格斯从未反对议会政治,恩格斯晚年还十分重视德国社会民主党团的议会政治斗争。是列宁最早把第二国际的议会斗争说成是修正主义,加以批判。现在有学者反过来把列宁说成是左倾修正主义,认为至今仍存在的温和的欧洲社会党国际,才是马恩正统嫡传,列宁才是歪门左道,且历史也证明他错了,苏联也垮台了。

  但就是列宁也是要国会的,他说:“如果没有代议机构,那我们就很难想象什么是民主,即使是无产阶级民主”。所以苏联也有国会,叫苏维埃,后有两院制的人民院、民族院,只是不存在反对党,搞“议行合一”,取消了制衡监督功能,成为“一言堂”。孙中山把这种苏联政体称为“党在国上”,应该说概括得十分精准。国共两党都“以俄为师”,台湾后来改了,大陆仍是“党在国上”,党领导一切,虽有“两会”,却只是摆样子,没有政治博弈,听不到反对的声音。

  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发展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经济体制改革获得巨大成功,同时利益多元格局也已呈现,有左、中、右不同派别,人们经常提到改革派、保守派、新左派、新右派、毛派、邓派等等,各派利益诉求和利益冲突,不但呈现,且越演越烈,形势已倒逼着执政党不得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如何容纳整合不同利益?执政党“与时俱进”提出“三个代表”,乃苏联改革家赫鲁晓夫“全民党”的翻版,并有所发展,主观意愿是好的,要代表全民,资本家也可入党。但问题在于,你代表得了吗?把所有人统统都代表了,大家仍然如刘少奇所说的做党的“驯服工具”跟党走,在当今还行得通吗?我看顶多也只能是把矛盾冲突暂时掩盖在红旗红歌之下,撑不了多久!现在每年都要“天价维稳”,恰恰说明社会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在解决了温饱后,人们越是要求自由表达,政治上对民主的诉求不可抗拒,用谎言和镇压维持都不可长久。那么,如何摆平不同利益,如何做到“要文斗,不要武斗”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速开国会”。清末改革时立宪派提出“速开国会”,是击中要害,辛亥革命成立临时国会,并在一年后经民选成立正式国会,是恰到好处,为中国民主宪政开了好头。代议制国会博弈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最优秀成果,不姓“社”也不姓“资”,体现的是普世价值,并非对中国就没有用。要文斗不要武斗,君子动口不动手,最文明的争斗就是议会争斗,宪法定下游戏规则,有规矩的争斗只有在代议制国会中才能真正做到。国会机制只会加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国第一届国会就有唐努·乌梁海、内外蒙古的代表,成吉思汗第27代孙、前清资政院钦定议员那彦图,作为民国首届国会的外蒙古议员,当时十分风光带劲,以后也相当爱国,外蒙古也一度取消了独立,又怎么能说议会民主会制造分裂呢?

  我国现行宪法写明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既是最高,就不能有任何其它组织和个人可凌驾其上。若能把已被历史证明落后的苏联模式的“党在国上”那一套革除掉,真正落实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际上就开启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回到并延续百年前辛亥革命前辈开创的民主宪政道路。用国会竞选、协商、妥协、整合、票决的方式来求同存异,共商国是,达成共识;或和而不同,分享政权,共建国家,如此则会只有文斗,没有武斗,而永无内乱,中国就能长治久安。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如果能确实认识到被忽略了百年的国会机制的作用,看到百年前临时国会为建国建政所立下的汗马功劳,对我国现行“人大”体制作出实质性改革,应该说是对百年前辛亥革命最好的纪念。谢谢大家!(2011年10月10日在北京大学廖凯原楼演讲)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