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和辛亥革命(9)

辛亥革命网 2012-08-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袁刚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值辛亥革命100周年之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团委“寄予未来”系列讲座荣幸邀请到袁刚教授为大家讲“国会与辛亥革命”。 ,国会和辛亥革命

  袁派出的和谈代表唐绍仪,是留美幼童出身,天性赞成共和,在南下的火车上他就主动把辫子剪了。到上海后,他先去拜见赵凤昌老人,常到惜阴堂和张謇、汤寿潜他们秘商,达成了以国民会议公决政体,实现共和的初步协议。

  根据英国外交秘档记录,袁世凯曾经告诉英驻华公使朱尔典,他的政策是:“妥协辅之以武力”,以主和议,说今资政院已不足以代表民意,可在“上海或天津召开各省代表大会,将其本人计划交由大会通过”。唐绍仪也向朱尔典谈到开国民大会来表决政体,朱尔典认为唐氏所期望的最终解决办法是成立民国,而由袁世凯担任总统。“北京资政院阁员与回国留学生多数赞成建立民国”。这也印证了前述浙江籍议员陈毅所谓袁亦主张共和,但须由国民会议议决的说法。立宪派请愿“速开国会”,现在,上下各方瞩目的,就是等国会召开,来决定一切!也就是说要走一个形式,和平转移政权。

  但是,重新选举国民会议须待时日,南京方面等不及,要先成立民国临时政府,造成既成事实,以加快共和进程。1911年 12月30日,南京方面致电袁世凯,“现各省到会代表已一律承认共和国体,无庸至北京取决。资政院已失代表人民之本意,院议各省概不承认”。其实,袁世凯也不信赖资政院,1912年1月1日,资政院召集了最后一次会议,自后停会。但袁世凯仍坚持要开全国性“国民会议”,并向南方发出了武力威胁。

  第五我们讲:以临时“国会”为中心实现政权和平转移。

  南方共和派虽不承认资政院的合法性,却也没有理由反对召开全国性“国民会议”。面对袁世凯的脑怒和武力威胁,孙中山低三下四接连给袁世凯发电解释,态度谦卑。电称:“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强调:“一俟国民会议举行之后,政体解决,大局略定,敬当逊位,以待贤明”。

  上海立宪派精英也开通各种私人渠道沟通南北,作政治斡旋。《赵凤昌藏札》中有张謇致袁世凯电:

  “国民会议解决政体,既双方承认,所须磋商者,止开会手续及地点而。若因是再肇战祸,大局何堪设想!”为迎合袁世凯,张謇并拟订了召开国民会议的办法数条,“大意如下:一、开会地点在汉口;二、议员由各省咨议局或省议会公举;三、各省议员人数暨票数,旧查人口之多寡为比例;四、蒙古即派在京王公,西藏或派北京雍和宫喇嘛,或五台山之呼图克图,或章嘉佛;开会期至迟不得逾一月;六、多数决定政体后,两方即须照行,蒙藏亦不得翻悔;七、政体决定共和,即另举总统。以上各条,皆极公允。望请酌核速复。千万秘密!”张謇并电袁:“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切通过”。请老弟袁世凯放心,去放手逼清室退位,“愿公奋其英略,旦夕之间勘定大局”。

  另有赵凤昌《拟召开国民会议办法稿》,时间约在1912年1月8日左右,也是迎合袁世凯开国会转移政权的意见:

  “一、开国民会议,投票取决共和、君位问题,取决多数。取决之后,两方均须承认。二、国民会议由各省电举代表组织,每省三人,每人一票,若到会代表不及三人者,仍有投三票之权。三、开会省数有三分之二,即可开会决议。四、开会场所在上海城。五、开会时间定于十一月初十日以前,愈早愈妙”。

  都是围绕着开国会问题,进行交涉。经反复斡旋,终于打消了袁世凯的疑虑。

  既然南北都同意开国会来转移政权,而重选国会终究有待时日,最后,在立宪精英说服下,袁世凯同意了南京临时参议院的国会地位,转而加紧向清室施压,实现了“愈早愈妙”加快和平转移清政权的方略,从而避免了流血战争。

  1月中旬,南北双方代表在惜阴堂往来商议,袁世凯也直接与之电报往来,张謇等草拟了清帝退位诏书,交由南北各方斟酌,这已是公开的秘密。25日临时参议院开会同意并追认了对清室优待条款,2月6日表决通过。大家注意,清帝退位诏书是先由临时国会表决通过后,再由清室宣布的,这一点不要忽略!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正式发布清室退位诏书,开头即提“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但袁世凯添了一句:“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以其统治权并非私授于清帝,而是资政院选举,居以自重。为此孙中山愤怒致电袁:“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唯一合法的程序是经由南京临时国会。双方电报往来打笔墨官司。

  2月13日,孙大总统提出辞呈,并举袁自代,15日参议院表决一致通过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16日,袁世凯致电参议院,表示接受临时总统职务,下午,袁剪去长辫,表示以新形象来当民国总统。20日,临时参议院公举黎元洪任中华民国临时副总统。至此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 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