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和辛亥革命(5)
辛亥革命网 2012-08-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袁刚 查看:
到11月15日,已经有好多个省市代表来到上海,乃举行第一次会议,讨论《拟宣布临时国会成立计划》:
“电达驻京各公使,照会驻沪各领事,宣布临时国会成立,请其电达各国政府,要求承认。
登中西各报,宣告临时国会成立。
刊刻图化。
内部一切应如何布置。
提议各件应先行预备(除通告三条外,如国旗、正朔、财政之类)。
袁项城、张绍曾各处,应如何接洽。”
我们可以发现,这个计划的内容非常的广泛。临时国会暂定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并即电告武汉方面,希望他们派代表到上海来参加会议。
具有临时国会性质的“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在上海成立,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认为意义有三点:
第一,以代议制来创办新政府,体现了民主。
第二,革命党、立宪派以及反正的清官僚等,都可派代表来参加,共商国是,甚至连没有独立的各省咨议局也可以派代表参加,体现了包容性、统一性。表明是要建立统一的全国性政权。
第三,以妥协和协商来融化山头,是高招。当时光江苏省内的山头就有很多,以协商谈判来整合不同利益,以求全国统一,也体现了更高的政治智慧。比起狭隘的军政府,此举更稳妥,具有更长远的政治见识,应该说是一个伟大的制度创举。
上海“组立全国会议团”的通知发出以后,立即就受到了各方的响应,连北方山东、河南这些没有独立省份的咨议局,也派代表来参加。东北三省在武昌起义后成立了“保安会”,以前认为保安会是虚晃一枪,跟清朝有联系。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东北三省保安会和清朝是疏离的,这与庚子年“东南互保”差不多。东三省也向上海派出了代表,奉天咨议局的议长吴景濂,还有吉林咨议局副议长赵学臣,就坐船从大连到了上海,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个吴景濂,是吴三桂的后裔,辽宁兴城人,京师大学堂毕业,也就是我们北大的。吴景濂这样的人在政治上能够突起,也说明了清末改革确如粱启超所说那样,是开明专制。否则,乱臣吴三桂之后,能有抬头机会吗?吴景濂在国会请愿运动中非常活跃,还当了辽宁省的议长,这个人以后在中国议会政治史上可谓风云人物,民国时他当过四任国会议长。直隶咨议局谷钟秀(也是我们北大的)、张铭勋等,这些人议政能力都很强,是立宪精英。
但是,首义湖北方面却对上海这些活动提出了异议,他们要请各省代表到武汉去筹组政府。这样,双方往来协商,鉴于武汉首义,上海的各省代表在10月20日通过决议,承认鄂军政府为民国中央军政府,但又提出“政府设鄂、议会设沪”方案,也遭鄂方拒绝。结果是上海方面一再退让,同意到武昌开会,在上海只留十几个人作为“通讯机关”。立宪党人首先倡导组立临时国会,但是他们妥协退让,并没有主导国会的组立,而是让给黎元洪。这是我们讲的立宪派的政治作为。
第三我们讲:各派以临时“国会”为中心打造民国新政府。
1911年11月20日,鄂军都督黎元洪接受了英国《大陆报》特派记者丁格尔的采访,“用简单的英语”表示:“要建立一个美国式的合众国,每个省建立自治政府,同时有一个全国性的议会。”这说明鄂军方面已经接受了上海立宪党人的方案,以临时国会为中心来筹建一个美国式的联邦制共和国。黎元洪当都督是偶然,他并没有什么政治盘算,都是听别人的。起先他听革命党的,成立军政府,后来他又听立宪党人的,组织临时国会。
但是11月27日汉阳沦陷,前线总司令黄兴黯然离开武昌。11月29日,各省代表先后抵达武昌,此时的武昌已经处在北洋军的炮口之下,开会也没有安全的场所。第二天只好转入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举行了各省代表第一次正式会议。议会代表大概23人,推年纪最大的谭人凤当议长。同一天袁世凯主动派人过江和黎元洪议和,记住,这个议和是袁世凯首先提出来的,是他主动的。黎元洪就让代表来讨论,代表们分析形势,因为已经打了败仗,也就同意签订临时停战协定,并且作出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决议。 第一个决议就是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第二个决议是承认伍廷芳(留英博士,中国第一个律师)为南方和谈总代表。 第三个是临时政府成立前由鄂军政府代行职权,即承认它是临时的中央政府。临时国会经过短时间的磨合,终于在艰危时刻开始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