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和辛亥革命(2)
辛亥革命网 2012-08-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袁刚 查看:
因内容比较多,有一些史料请大家看字幕,结束以后大家可以把这些史料拷过去。全文约四万字明年将在澳门《文化月刊》春季号(中文总82期)发表,到时大家可以去查阅。以上八个问题中,前七个问题都要铺陈史料,也就是通过摆事实,来说明辛亥民元两年间的建政是以国会为中心,我要把这个事实讲透。第八个问题是重点,我要做一些比较分析。
第一个问题是:孙中山国民党人的共和国方案和革命方略。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革命宗旨,就是要推翻满清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制的现代民主国家。早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时的入会誓词,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所谓合众政府,就是以美国为楷模的联邦制共和国。
美国的合众政府对于清末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育奈士迭国》就记美国为“联合众志,自成一国”。1903年,激进青年邹容写的《革命军》中,更明确提出“模拟美国革命独立之义”,公举大总统,建立“中华共和国”。同年,孙中山在檀香山也提出:“效仿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都强调要选举。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的时候,就采取了美国的三权分立制,选举孙中山为总理。由此可见,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的革命取向,是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无可置疑的。
值得一提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时候,上海各界人士在保皇党人唐才常的主持下,召开了“中国国会”,以西方议会的形式搞了一个投票选举。冯自由的《革命逸史》记了这个事件,叫“张园国会”,公举容闳为会长,严复为副会长。当然,这样的聚会谈不上是真正的国会,人数也就几百人,虽有章太炎、文廷式、毕永年、马相伯等名流参加,但其选举不具有代表性。然此事却说明,当时上海的精英,对于民主选举非常向往,对西方国会那一套一点也不陌生。
然而民主共和毕竟难以一蹴而就,这在欧洲各国也是经常有反复。同盟会所在的日本,当时也是君主立宪,更何况2000多年传统帝制的中国。如何创立共和?对于革命党人来说,就是打,武装夺取,打天下先成立革命军政府。1905年8月,程潜拜见孙中山先生,请示革命方略,孙中山指示:“革命军占领地区,必须立即成立政府,以为号召,即便占领小至一州一县,亦应如此”。凡打下一个地方,便立即成立军政府。
1906年秋,孙中山、黄兴及章太炎等人在日本编制了《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策划在全国各地举行起义;拟定了《军政府宣言》等文件,规定了军政府一系列革命政策。在理论上,孙中山将革命纲领概括为“民主、民权、民生”三个主义,后来提出了“五权宪法”。革命大目标是建立民主政权,但这有一个过程。
也是1906年,孙中山首次将同盟会的纲领实施分为三步程序:第一是“军法之治”,成立军政府,为期三年;第二步是“约法之治”,由军政府依约法“总揽国事”,六年为期;第三步是“宪法之治”,得解除军政府权力,依宪法选举政府。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三序方略”。
按照这个思路,革命成功后是先成立军政府,实行军法之治。也就是说,革命党将包打天下,革命之初将包揽政权,实行革命党专政。同盟会孙中山革命党根本没有考虑先立宪法,也没有考虑同立宪党人和其他派系分享政权,共商国是,共同协商来建立新国家。而是要等若干年后,革命秩序稳定之后,才开放政权,颁布宪法,民选政府。
同盟会为此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其主要手法是联络黑社会性质的会党。1906年12月,在湘赣边界搞了萍醴浏起义,这个起义规模是最大的,有会党三万人参加,但第一次规模最大,以后规模都比这个小。当然,这次损失也很大,刘道一牺牲了,还被抓了几个同党。以后,起义转入西南边陲,规模都很小,影响也小,打了就跑。屡屡失败使黄兴在1911年提出了革命党要建立铁的纪律这样的主张。要“以军律行事,即军政府成立时,亦当如是”。且军政府成立的时候也应这样。孙中山也指示只有严密纪律,“团体乃能坚固,不致如散沙”。由此可知,军政府是革命专制的政府,有铁的纪律。起先不搞民主,也不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