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和辛亥革命(14)
辛亥革命网 2012-08-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袁刚 查看:
职业革命家孙中山也操弄国会,当北洋军阀段琪瑞再次抛弃约法、国会时,孙则捡起来发起“护法战争”,说:“约法之命脉,则在国会”。把吴景濂、孙洪伊等一批国会议员拉到广州成立“非常国会”,选自己当“非常大总统”,却又要举行北伐。但1922年吴佩孚打败段琪瑞在北京恢复《临时约法》时,吴景濂又回到了北京当国会议长,使孙中山非常被动尴尬。自后,孙中山干脆不要国会,不要宪法,提出“以俄为师”,“党在国上”,即党在国会之上。按照苏联摸式改组国民党,“以党建国,以党治国”,以党纲取代宪法。最后蒋介石以北伐武力,建立了军政训政党国专制体制,宪政国会则被无限期延后。
国会机制的重要精神,就是容纳不同政见,容纳反对党,对异己动口不动手,由选票决胜负。由于国会靠边站,枪杆子说话才算数,民国自后一直陷入战乱。北洋军阀内部摆不平也兵戎相见,发生直皖、直奉战争。国民党内部争位也多次用武力拼杀,中原大战有百万规模。国共两党谈不拢,互诬对方为“匪”,最后也是以枪杆子决胜负,内战规模,世界第一,所谓解放战争消灭了八百万蒋匪军,死的可都是中国人啊!为什么中国人就不可以平心静气坐下来,以国会为舞台进行博弈票决呢?
有国会就无法专制独裁,有国会谁也无法卖国,当然,必须是真正有独立性的民选国会,而不是当花瓶被操弄的国会。真正的民意代表只能由人民选举产生,而不是钦定圈定戏弄人强加于民,自称代表人民而不敢选举,不敢搞代议制国会,都只能是假民主。辛亥革命开创了民国,开创了民主,但实际上只有了两三年的议会民主,其以后则不是公开的专制,就是假的民主。
然而,由于受“党化史学”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其政权建设最初是以“国会”为中心,各党各派共商国是共谋建国,这一明摆着的事实,却有意无意地被遮掩或歪曲。国民党把民国完全说成是自己缔造的,孙中山被不着边际地神化为“国父”,完全不承认立宪派及其他力量在除旧布新中的作用。章太炎先生1928年时就叹息:回往武昌倡义十七年来,“未尝有信史”。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把暴力革命看作为历史的火车头,不流血的改良则被认为是投降,议会道路是错误的,所以更是着力诋毁国会,诋毁立宪运动,把一切功劳都要记在革命党身上。
参与过辛亥建政的章士钊老人,1962年仍在唉叹:“今之论士,语涉辛亥革命,往往过于夸张”。历史专家章开沅先生早在1963年就在北京图书馆,全面研究过馆藏赵凤昌书电档案,对张謇、赵凤昌等立宪精英之于辛亥革命的贡献,已是了然于胸,但在当时极左政治环境下,仍不得不违心批判立宪派。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章先生才敢说真话揭示历史真相。到如今,海内外学者对辛亥革命真相,立宪派的贡献,临时国会的作为等,多有论述。但由于“党化史学”余毒在海峡两岸依然存在,以及政治上的革命思维和学术上的“革命史范式”等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临时国会在辛亥革命建政中到底处于何种地位,其于政权建设各方面的关系,在当时到底如何?仍然是语焉不详,孙中山的个人作用仍被夸大,领导不了也没有领导,却硬说是他领导,张冠李戴,未见公论。
辛亥革命后的百年历史是不断革命史,充满暴力血腥,民初以国会为中心建政仅仅两三年,以后是二次革命、三次革命,二次北伐、三次北伐,乃至国民革命、共产革命,革命最终是占了上风,也垄断了话语权。孙中山在辛亥民元没能建立革命军政府,且受制于国会,但后来他百折不饶,局部建立了军政府,自称大元帅,原同盟会中相对温和的黄兴一派也与孙分道扬镳。黄死后赵恒惕在湖南,陈炯明在广东,熊克武等在四川,发起了联省自治运动,试图从地方做起,仍学习美国十三州,先各制省宪,再联省成合众国。但孙中山晚年对欧美那一套自由宪政已束之高阁,省议会省宪最终也被“北伐”冲垮。
国民党“以俄为师”,建立了党政军合一的政府,在全国范围推行了军政、训政和“党化教育”。于是,辛亥革命临时国会那一套竟致受到咒骂,蒋介石就痛恨国会逼孙中山“让位”袁世凯,胡汉民批评宋教仁中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派的毒,将革命的同盟会改组为议会国民党,导致革命失败,戴季陶更说宋教仁是民国第一罪人。民初两种建政路径,最终是军政府那一套取得了胜利(袁、蒋、毛都是以军事起家),得到了肯定,革命被神圣化,武力得到追捧。国民党之后是共产党,都轻视国会,党成了建政中心,并形成了路径依赖。按照革命史观,民初国会不仅被遗忘,甚至被歪曲遭到批判。
激进革命的逻辑是破旧立新,对顽固反对革命的旧政权要用武力推翻,对反动分子要暴力镇压,所以建立革命专政的军政府是革命党的当务之急,镇压反对派更不在话下。然而,反革命由谁来定?与革命者有不同政见,就是反革命吗?交出了政权的旧统治者,也要被镇压吗?不同背景的不同人群、不同政见,就不可以坐下来共商国是吗?按革命逻辑来推理,这些就都很成问题。
辛亥革命时国内至少有四派大的政治势力:革命党、立宪派、北洋势力和满清旧政权,各派博弈达成了以“开国会”来决定一切的共识。如果国会的权威能被各派尊重,并象美国独立后那样一直开下去,内乱就可以制止,民国会有辉煌的前途。因为有国会就可容纳反对派,也就没有反革命,没有政治犯。利益多元任何政治异见,都可以通过国会来票决,用不着动武打仗,更没有必要血腥镇压反革命,由此就最大限度地达成了国家的团结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