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和辛亥革命(6)
辛亥革命网 2012-08-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袁刚 查看:
为了尽快成立临时政府,12月2日会议又决定要制定政府组织大纲,委托马君武、雷奋、王正廷起草,这三个人中既有革命党又有立宪派,其中雷奋是立宪派,江苏省咨议局议员,还是资政院议员,年前还在北京开资政院年常会。同盟会员王正廷是海归耶鲁大学博士,马君武则为留日生,均为法学专才。3日,大纲就经代表签名公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由临时国会来起草颁布,是各省联合建政的重要成果。由代议机关立法来组织一个政府,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意义非常重大。以前,哪里会让国会先起草一个法,再按照这个法来成立政府呢?国会立法、依法建国,这和以前王朝时代打天下坐天下,一朝天子一朝臣,已经是两重天。总的精神,就是民主、法治。
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在汉口开会的代表得悉,当时就议决临时政府设于南京,以后几经磨合,终于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
我们这里还要提一下孙中山,组立临时国会时他正在从海外回国的路上,他在伦敦得知国内有一个国会并推举大总统的消息,于11月16日打电报给民国军政府:“今闻已有上海议会之组织,欣慰,总统自当推定黎君。闻黎有推袁之说,合宜亦善。”途经巴黎他又打了一个电报,同意国内临时国会的举措。这说明孙中山也放弃了包揽政权的方略,完全认同上海立宪党人联合革命党和各方势力组织“议会”,效仿美国建立联邦共和国的努力,并同意黎元洪或者袁世凯当大总统。
沪上名士马相伯(复旦大学创始人)也发表政见:“先集热心国士开国会(无薪资),共举临时总统(所不以华盛顿为法者,天下共殛之。”所议也是以开国会为中心,期盼和议,以优惠条件促清室和平交权。
12月25日,孙中山到达上海,受到社会各界欢迎。第二天他就到惜阴堂拜见赵凤昌。当时,沪上精英几乎一致认为应该赶快组织临时政府,来统筹全局。一切布置好后,各省代表在12月29日开会选举临时大总统,每省记一票,到会的17省代表中有16票选孙中山,黄兴的一票是湖南投的。在选举大总统以后,即致电各省都督府,要各省选派参议员三人到南京来组织临时参议院。也就是说,对临时国会要进行必要的改组,提出“参议员须择精通法政及富于经验者”,试图将国会参议院办得更好,更具代表性,以便更好地监督政府。31日,又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1912年元旦举行了隆重的总统就职典礼,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就成为了中华五千年来第一位由“国会”选举出来的最高领导人。虽然只是临时的,却也很风光。
第四个问题:组立临时“国会”与立宪派请愿“速开国会”一脉相承。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在南方各方面没有异议,但是北方袁世凯却大为恼火。那么,袁世凯为什么恼火呢?以前的解释一般说袁世凯是为了总统之位,南方既然已经许诺,怎么突然翻脸选孙中山呢?其实,孙中山这个大总统是临时的,而且就职的当时就通电,“暂就临时之任,借以维持秩序,而图进行”。张謇也同时打电报给袁世凯,说大局一定马上退位。以袁世凯之枭雄,不至于因区区一个诚惶诚恐随时准备下台的临时大总统而发火。那他为什么发火?是另有原因。他指责的是南方违约。
违什么约呢?即南北和谈约定开“国民会议,解决政体”,用袁世凯的话来说,就是“国体尚未公决,未敢预闻临时政府事”。也就是应该开国会来表决政体,这样一个约定。在孙中山归国之前南北和议谈判已经举行了好几轮,就停战和召开国民会议来决定国体,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
南京重开各省代表会议(之前是在汉口)时(12月15日),从汉口赶来的浙江代表陈毅说,袁世凯的议和代表唐绍仪在武汉时表示:“袁内阁亦主张共和,但须由国民会议决议后,袁内阁据以告清廷,即可实行逊位。”29日,南北和议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在上海惜阴堂又达成成召开国民会议公决“国体”的协议。这是南北和谈的重要默契。
但是,正在这时孙中山回来了,孙的回国使因黎元洪和黄兴两人僵持不下,而迁延未决成立临时政府的南方出现了转机,各省代表会议突然单方面在南京选举临时大总统,成立早就在筹办的临时中央政府,来应付危局。政府开办费20万元是张謇以个人名义担保,向日本人借的,这说明沪上精英立宪派也都是支持孙中山成立临时政府的。吴景濂说:南方选孙组织政府,其旨是逼清廷“退让”,是针对清顽,而不是针对袁世凯,实际是助袁世凯在北方促清帝退位,但是袁世凯不能理解。